年9月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邯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胃病培训学苑”全国学术交流活动(第一期)在石家庄落下帷幕。会议邀请中医院唐旭东院长就胃黏膜萎缩背景下癌前病变内科干预的策略与评价展开培训。
报告中指出,胃癌中90%为腺癌,中国50%胃癌为肠型胃腺癌,早期胃腺癌5年存活率为85-%,而进展期仅为5-20%,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已成为胃癌防治的重要手段。我国胃癌的化学预防重点人群应定为:
(1)伴有胃癌前病变或胃癌前疾病患者;
(2)胃癌根治性切除后患者;
(3)有条件的胃癌高发区老年人群。
其中,尤以第一类人群更为迫切和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有效的化学预防方法。现状表明,对于胃癌前病变的内科学干预研究非常重要。
年WHO胃癌专题小组提出“胃癌的先兆”(胃癌前变化),包括胃癌前疾病和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是一种临床状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残胃、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病变是病理学概念,指胃粘膜及腺上皮的某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Ⅲ型肠化。胃粘膜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是最直接、最为公认的胃癌前病变。
由于存在概念上的争议问题,另有反应性增生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鉴别、活检取材质量、活检准确性和前后一致性、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等诊断与疗效评价上的问题,对于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内科干预研究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化学预防的主要方法为根除HP、补充抗氧化剂。HP根除治疗有助于消除炎症,有助于改善HP所致的萎缩,IM、DYS未得到逆转,个别报道可改善IM,HP根除治疗与抗氧化剂的联合是新思路。有文献表明,叶酸治疗胃癌前病变,不仅有使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改善的作用,更有可能预防胃癌的发生;另有文献显示叶酸加维生素B12对胃粘膜萎缩、肠化逆转率达77.7%,血清叶酸水平与胃癌前病变呈显著负相关。
“十一五”期间胃癌前病变被列入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内中西医优势力量联合开展了中医干预及疗效评价研究。“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BAI04A08)课题组首次将“体内定标活检技术钳”技术应用到胃癌前病变干预研究中,该技术可在活检同时进行定点标记,标记保持1年以上供随访再活检,解决了胃黏膜活检定位准确性差、前后取材不一致的技术难题。同时还组织了国内部分权威的消化病理、临床专家就标本处理流程、病理诊断评价规范、质量控制等进行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为课题顺利进行提供了关键技术保证。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选择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患者为干预对象,在中、西医院采用不同干预方案,并进行方案与方案的比较,疗程6个月,从症状、胃镜、病理组织学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自我报告结局(PRO)评价量表4个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医院、首都医科医院、首都医院医院进行摩罗丹与叶酸的随机对照的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结果如下:
病理疗效
胃镜疗效
摩罗丹和叶酸改善胃镜下病变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摩罗丹可改善红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叶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有改善黏膜色泽、胆汁反流趋势,P=0.和0..05,与叶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趋势,P=0..05。
症状疗效
摩罗丹组各主症消失率在37%-83%,其中上腹部疼痛和主症总体消失率优于叶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和0..05,。上腹胀满、嗳气消失率有优于叶酸趋势,P=0.和0..05。
PRO量表疗效
摩罗丹和叶酸均可改善PRO量表总积分及全身状况、情绪、消化不良、反流、排便5个维度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安全性评价
未发现与治疗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
综上,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是当前公认的胃癌前病变,积极监测和有效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摩罗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病理组织学积分、胃镜下黏膜病变及临床症状,较叶酸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