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大最牛医院骨子里的国仇家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18-9-27 1:33:41   点击数:
  

在一个地道沈阳人的字典和专有名词里,“医大”,是一个不能或缺的词。这个词医院,或是一所学校,其实,这基本上是一个地名,代表了中山广场到北二马路区间内的大片地区,东侧则达到和平大街,西侧到达南京街。这么多年来,“医大”一直以医院,医术高超自不必说,好医院大排名是排在第22位的,在东北一定是第一位的。

其实小时候的小旮一直都整不明白,这个所谓的“医大”到底说的是个啥?到底说的是北二马路上的那个“中国医科大学”呢,还是说医院。事实上,医院近二十年才被叫作“医大一院”的,之前可一直都被叫作“医大”的。但对于所有外地人来说,所谓“医大”,医院,因为他们很可能不远千里,从东北各地赶到沈阳,就是为了能在这里医治一些别的地方治不了的疑难杂症。

可是,其实即便你是一个多年的老沈阳人也很可能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中国医科大学”国字头的大学会定址在沈阳这个东北城市。其实,这里面的故事,真的太长太长,一言难尽。这里面,真的有太多的国仇家恨,还有更多有关于这所“医院”的诸多故事。

“沈阳医大”生于“中央苏区”,长征路上的战地“红十字”

其实中国医科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医院”。她诞生于年的福建江西“中央苏区”,并跟随党中央一路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更依党中央的决定,转移东北地区。

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会后,批准了由贺诚主持的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向中央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同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这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

学校校长由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教育长,彭真任教员。同年冬至翌年初,各部队选送多名人员参加文化课考试,后录取了25名干部和战士,作为军医学校的第一期学员。年2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县城的一座教堂举行了开学典礼。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和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了开学典礼。朱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他勉励学员:“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最后,校长贺诚宣布了毛泽东同志为学校制定的“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年10月,中央军军委决定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年10月,作为军委直属队的一部分从瑞金出发全程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救护工作并同时坚持办学。年12月学校到达陕北,在瓦窑堡办学。年1月迁至延安,同年8月更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并随总卫生部开赴抗日前线,学校师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的救护工作。

年9月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定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大就此定名!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创校以来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年7月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年1月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年陆续建立了四所分校,后第一、第二分校合并发展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迁回校本部,第四分校发展为现承德医学院。

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接收、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独立为东北药学院(即现沈阳药科大学)。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管理;年9月根据国务院指示改名为沈阳医学院,年1月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年12月成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9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高级领导干部和著名医学专家。目前学校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6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0个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1个本科专业。

南满医科大学,“医大”的另一段历史布满昏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一直在说医大的红色历史,其实在年11月沈阳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合并南满医科大学之前,现在“医大”的位置,其实是一所由满清时期建立,之后由日本人主导的医科大学,时称南满医科大学。虽经多次合并改名,但这所学校的医疗和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当时的东北甚至在全亚洲也是相当高的。只是,由于由日本人主导的教学里,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是日本人,有资料显示,当时日本人曾经在这里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事实上,有很多残忍的过去,那些不堪的历史,正在被史学家揭开。

年6月15日,日本关东都督府开始筹建南满医学堂。同年8月24日,以敕令第号《关于南满医学堂须遵循专门学校令之件》正式公布设置,日人河西健次为堂长。同年10月12日开课。推举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担任名誉总裁,赵尔巽捐赠5万银元作为中国学生的奖励基金。年5月,南满医学堂升格为满洲医科大学,学制7年。“该校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时人称该校为关东(东北)医科大学,因其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医疗水平最高的医科大学。〔年《东北年鉴》语〕。”年增设4年制医学专门部,专招中国学生,并许可中国女生入学。

年,满州医科大学更名中长铁路医学大学,后更名为铁路医学院,铁路医学院又更名国立沈阳医学院。年,原满州医科大学改为沈阳医学院,年沈阳解放后,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与辽阳医学院、锦州医学院统一合并为中国医科大学。

目前,位于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的中国医科大学原址(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及附属一院院区),已经成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多为日本和欧洲相结合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初为两层后加建为四层,现为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体育馆于建成,为钢结构地上1层,现为中国医科大学体育馆。大学大典纪念馆于年建成,砖混地上2层,现为中国医科大学校部办公楼。

在当时,满洲医科大学预科职位共36个,其中只有陈锡庚是中国人,兼任两职,还有2名西方人任三职,其余全是日本人。陈锡庚,字尘隐,16岁就出门教书后去日本留学(同文学院),回国后在东北讲武堂当教员。年陈锡庚在满铁顾问田冈淮海的推荐下,曾被任命为满洲医科大学的汉文讲师。

“医大”,已成为沈阳的“医疗地标”

医大,这个名字对于小旮来说,最初听到居然是在一段顺口溜里,说什么“某某某不听话,追猫掏鸟爱打架,到家挨爸一痛打,拐了拐了上医大”。当时小旮才五六岁,当时就觉得,艾玛,这医大还能管拐了拐了的病呢啊?那得多牛B的地方啊,那肯定是比爸爸打一顿更狠更疼的地方啊。现在想想,那时候对医大的误解,真的是太深太深了。所以,一听二零四哪个谁和哪个谁打架,脑袋打开瓢了,直接送医大了,小旮就下意识地觉得,艾玛完了,到医大肯定完犊子了。

后来,小旮长大了,知道了,医院啊。哦,原来还有这么多住院的方啊,原来院里走廊多的像迷宫似的啊,原来医大后院还有一个学校啊,怎么还有一个沈阳出了名好吃的“医大酸奶”啊?实在太多太多想不到了。也许,医大带给沈阳很多人的是送别亲人的痛彻,其中也包括小旮,但带给沈阳甚至更多东北人的,是病愈出院的痛快。在沈阳人的心里,如果真的有什么不好治的病,就高低得去医大瞅瞅,哪怕最后证明没什么大毛病,但让医大的大夫瞅一瞅也比较安心。但是,医院的人流量,每天也是超级大的,在医大的任何一天,我是说任何一天,人流量都不输给沈阳任何一个巨型的批发市场。可见大家对医大医院的推崇倍至,已经成为沈阳人心中的一个“医疗地标”。

之前,小旮曾经讲过医大二院,医院的来历,当时最远追溯到清末时期。但人称“医大”的医大一院,最早的诞生可以追源到年的江西瑞金。医院的存在,使沈阳成为医疗方面幸福感最高的大城市,我是说,和北上广深相比之下啊。虽然现在医大一和医大二挂个号、拍个片子,很可能等结果就得等个大半天时间,但这个情况相比之北京医院动辙挂个号到等三四个月的情况来讲,沈阳人的求医,还真的可以说算是幸福的。

在年的时候,中国医科大学已经整体搬迁到了浑南地区的新校址。新校址更加高光,色调更加明亮。中山广场校址,除了将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被整体保护起来,更将整个校园并入医大一院,医院看病排队难、停车难的情况。

现在,每当沈阳到了黄昏时分,中山广场的灯光陆续点亮,在暖暖的黄色灯光下,毛泽东塑像光辉身影的背后,医大的白炽灯依然执著亮起,在这里,担负了沈阳太多的病痛疾苦,却也承载了那个长征路上医院的高光岁月。这样一个百岁的“老人”,“坐”在中山广场边,仿佛也在叹息,那些头顶“满洲”字样的耻辱与黑暗时光。这里,就是“医大”,沈阳人心中无言的痛点,记忆了太多沈阳人的爱与哀愁,在更多沈阳的变幻发展中,静寂,无声。

记录回忆,记录一切,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北京哪个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xxgnk/21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