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这是著名的心血管疾病医生Framingham最喜欢的一句话,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病内科学系主任胡大一教授在一次会议现场将这句话摘录出来。
“但我们的医学模式是等人得病,直至死亡。”他遗憾地说道,“比如大部分心肌梗死,尤其是35岁,40岁突发心肌梗死,本来可以预防,可以不发生的”。
他为什么说,现有模式应该改变?
根据《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数据,人们的人均期望寿命比年增长0.14岁,达81.95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79.81岁,女性期望寿命84.16岁。而人均健康寿命据统计只有61.42岁,这意味着人们有大约20年、寿命的1/4的时间是带病生存。
20年的带病生存造成很多问题,胡大一教授指出,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和医保支付的方式,呈现出倒三角形,尽管国家,我们个人都在不断地增加对健康的投入,但是都在得病以后和疾病的复发,直到疾病的中末期,而对健康寿命影响因素权重最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投入是最少的地而且大量的科研,也占10%左右的生物技术。
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得病之后的医疗卫生是4个对个人健康和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这其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占总影响的60%,而医疗卫生权重只有8%。但我们的医疗投入恰恰相反。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4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第65届美国心脏病学年会(ACC)的主题是三句话,一级预防,促进健康,行为决定健康。他们都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ACC主席在开幕式当中讲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家水管漏水了,全家老少都在忙于拖地板,但是没有人站起来拧住漏水的水龙头,这就是今天的医学。”胡大一说,“所以对于今天的医学,我们犯了常识性错误。”
拧住水龙头会有怎样的效果?在美国,曾有4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的比重最大: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率衰竭、卒中,“这四大疾病在年的时候,美国全国也是一片飘红,但是12年以后变成了生命的绿洲。”
胡大一走访发现,医院的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急性事件、复发事件已经明显减少,“监护室变得空空荡荡,使用率不到一半,医院,变成更多的日照料中心。”
医学的细分,病人已不是整体的人
如今,医学分科的精细已经足够复杂到让患者难以应付,也让医生的视野受到了限制,解决的问题越来越细节和深入,却忽略了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让患者排着队在不同科室中没完没了地排除,最后“盖个帽子”开始吃药,一种不行两种,两种不行三种,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让患者痛苦,也让患者承受了很重的经济负担。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