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编中医内科学之肝胆病证下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17-9-11 11:52:17   点击数:
  

10月20日

第6章 中医内科学

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下)

四、鼓胀

1.臌胀的概念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臌胀。

2.臌胀的病因病机

(1)病因

①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臌胀。

②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臌胀。

③虫毒感染: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成臌胀。

④病后续发:黄疸日久,湿邪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瘕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均可成臌。

(2)病机

①基本病机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②臌胀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臌胀的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病理因素为气滞、瘀血、水湿。

③病理演变:初起,肝脾先伤,气滞湿阻,此时以实为主;进而湿浊内蕴中焦,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结水留更甚。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合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阳虚水停,故后期以虚为主。

3.臌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臌胀的诊断要点:①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②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③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2)臌胀与水肿的鉴别:①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水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②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水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4.臌胀的辨证论治

(1)气滞湿阻证

症状: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代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白芍、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

(2)水湿困脾证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水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连皮、茯苓、泽泻。

(3)水热蕴结证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栀子、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4)瘀结水留证

症状: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大腹皮、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

(5)阳虚水盛证

症状: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水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胡芦巴、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

(6)阴虚水停证

症状: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楮实子、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

5.臌胀转归预后臌胀病延至晚期,邪实正虚,则预后较差,腹水反复发生,病情不易稳定。若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劳倦过度,或正虚感邪,可致病情恶化。如阴虚血热,络脉瘀损,可致鼻衄、齿衄,甚或大量呕血、便血;或肝肾阴虚,邪从热化,蒸液生痰,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证候;如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亦可导致神糊晕厥之变,终至邪陷正虚,气阴耗竭,由闭转脱,病情极为险恶。

6.臌胀的预防调摄宜进清淡、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之食物。禁止生冷寒凉、不洁、辛辣、油腻、粗硬食物。一般患者宜进低盐饮食;下肢肿甚,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宜调节情志,怡情养性,安心休养,避免过劳。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

五、疟疾

1.疟疾的概念是指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2.疟疾的病因病机病机疟疾的病位总属少阳,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发作时,邪入与营阴相争,卫阳一时不能外达,则毛孔收缩,肌肤粟起而恶寒;其后,邪出与卫阳相搏,热盛于肌表,故又转为高热;迨正胜邪却,则疟邪伏藏,不与营卫相搏,汗出热退,症状解除。至于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伏藏的深浅有一定关系,如每日发、间日发者,邪留尚浅;三日发者,则邪留较深。

3.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疟疾的诊断要点:①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②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大。

(2)疟疾与淋证发热及风温发热的鉴别:①与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寸,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②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作鉴别。

4.疟疾的辨证论治

(1)正疟

症状: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每日或间一二日发作一次,寒热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常山、草果、槟榔、半夏化痰截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兼顾胃气。

(2)温疟

症状: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泄邪热;柴胡、青蒿、桂枝和解疏表;常山截疟祛邪。

(3)寒疟

症状: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常山、草果、槟榔、厚朴、青皮、陈皮散寒燥湿,化痰截疟。

(4)瘴疟

①热瘴

症状: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痛,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小便热赤,大便秘,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清瘴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知母、金银花、柴胡清热解毒除瘴;常山、青蒿截疟祛邪;半夏、竹茹和胃化痰;碧玉散清利湿热。

②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嗜睡不语,神志昏蒙,舌苔厚腻色白,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常用药:苍术、厚朴、陈皮、藿香、半夏、佩兰、荷叶燥湿化浊,健脾理气;槟榔、草果截疟除湿;菖蒲豁痰宣窍。

(5)劳疟

症状: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加减。

常用药:何首乌、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补益气血;陈皮理气和中;生姜、红枣调和营卫;青蒿、常山祛邪截疟。

5.疟疾的转归预后除瘴疟外,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形成劳疟者,则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胁下结块形成疟母者,则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以期消退。瘴疟则预后较差,因阴阳极度偏盛,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需及时进行急救治疗。

6.疟疾的预防调护本病为蚊虫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疟疾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寒战时加盖衣被,注意保暖,多饮热开水;发热时减去衣被。如高热不退,可予冷敷,或针刺合谷、曲池等穴。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以适当处理。汗出后用温水擦身,换去湿衣,避免吹风。服药宜在疟发前2小时,发作时不宜服药或进食。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质为宜。久疟要注意休息,加强饮食调补,如多进食瘦肉、猪肝、桂圆、大枣等。有疟母者,可食用甲鱼滋阴软坚,有助于痞块的消散。

试题精选

1.病情危重、凶险的疟疾是

A.正疟

B.温疟

C.寒疟

D.瘴疟

E.劳疟

(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B.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C.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D.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E.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2.热瘴的治疗方法是

3.寒疟的治疗方法是

答案:1.D2.D3.B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历年考试常有涉及。考点大多集中在中医学的分型论治上,考生在复习时首要熟悉胁痛的诊断及鉴别,在此基础上,对于各型的主证、治法及方药均要重点掌握,方药加减虽然大纲有做要求,但是考试很少涉及,可不做特别要求。另外本病的治疗原则可做额外了解,考试虽不会直接出题,但对解题有所帮助。

阿虎医学









































鐧界櫆椋庢不鐤楃殑鍖婚櫌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nfmk/1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