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五年相会在战场中国青年网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30 12:14:12   点击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年03月10日01版)毕业15年后,医院急诊科医生张宁和他的9名大学同班同学,相聚在同一座城市,同一片“战场”。15年前,他们从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毕业,如今都已成为优秀的医生。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5名同学分别从西安、成都、长春、南京、乌鲁木齐等地赶来,和毕业后在武汉工作的5名同学“战斗”在一起,承担感控、重症、耗材、急诊等工作。武汉的同学有些挺不住了疫情的突袭,一开始让医护人员有些措手不及。急诊室首当其冲。早期,不寻常的发热症状已经在武汉的急诊圈传开。张宁的同学医院急诊科的主治医师。1月2日,医院就加派人手到发热门诊,并开始对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培训。1月25日,医院的求助函后,方庆带着7位医生、15名护士,支援该院一个收治了48名病人的病区。除了一位重症科医生和一位呼吸科医生,其他5位支援医生都是内科和外科医生,其中心内科医生石金虎也是张宁和方庆的大学同学。方庆是病区主任,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无序的医疗流程。病情最凶险时,病区里的7名危重病人要同时上插管、呼吸机。可是设备不够,氧气也不够。“突然增多的医院搞瘫痪了。”方庆回忆道。出发前,毕业后一直在长春工作的刘野向同学们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的医护人员快挺不住了。从西安来支援的同学许朝晖长期在感染控制科工作,医院病区不符合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要求。医院就困难重重。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在清洁区可以摘掉口罩,吃东西喝水,医院原有的通道和缓冲间离得太近。脱衣间只有三四平方米,如果出来的医生多,有的脱到最后一件了,有的刚开始脱,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医院花了两天时间重新划分黄区(缓冲区)和红区(隔离区)。医院的问题不只是在结构上,该院院长刘智明的感染对医护人员的士气打击也很大。“来支援的大夫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先顶上去,医院的同行们缓一缓。”许朝晖说。开始阶段,感觉多年的技术在疫情面前好像施展不开刘野是一名重症科医生,他主管的病人医院里第一个用上人工肺(ECMO)。ECMO原本主要用于心脏移植的病人维持生命体征,使用一次ECMO的成本就达几十万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后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的症状,因此ECMO被用来支持重症患者抢救。上ECMO的第二天,老李的指标还都很好。后来,虽然血氧提上去了,心脏却一直不行,最后还是没有抢救过来。老李在重症病房待了13天,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医生相信他可以活下去,甚至还畅想老李转去普通病房、最后出院的场景。“他用了八九天慢慢好起来,离去的过程却那么快。”刘野十分难过。医生之间偶尔交流这些无奈。“白班看着这个患者还跟我打招呼,第二天夜班接班时,人就不在了。”“防护服还没脱完,病人的心跳就停了,没有任何征兆。”在一般的病程中,病人病重后会经历昏迷,心脏、血压指标恶化,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新冠肺炎患者从情况不好到抢救只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开始那个阶段,看着接手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刘野感觉自己这么多年的医术在新冠肺炎面前好像施展不开。“只有见证了一个病人从生到死,才会深刻理解这个病凶险在哪,抢救点在哪,要在什么时间提前做哪些应对,知道什么时候病人状态开始往下滑,需要伸手拉他一把。”刘野说。医生在送给病人的生日贺卡上写着“保平安,庆余年”除了救命,医生也要关照病人的心理。长期居住在武汉的同学告诉前来支援的老同学,当地人有个特点——轴。一位50多岁的阿姨让刘野感受到了这种“轴”。她是刘野收治的第一批患者之一。刚见面时,她甩给医生一连串的问题:我什么时候能见家人?我的病什么时候能好?医院?你们能给我用什么药?刘野告诉这位阿姨,前来支援的每一位医生在当地都能独当一面,有的平时都一号难求,让她不用担心。“您前面的治疗已经挺好的了,后续咱们就按部就班地治就行。九十九步都过来了,就差最后一哆嗦了。”刘野解释了半天才让阿姨打消顾虑。医生首先要给病人信心。方庆说,之前的任务多是救命,现在既要提高治愈率,又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xxgnk/2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