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4/11/7 13:26:45 点击数: 次
父亲和母亲的音容笑貌依然如昔。深深根植于我的脑海之中。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为了儿女的成长,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宁愿自己两餐少吃,也不愿家人饿着。感到最愧疚的是,小时候,我们正长身体,饭量大,人多饭少,吃完第一碗,都挣着去再添一点,母亲吃饭慢,每次吃一个首饭,,锅里早就没有了,但她从来不说,只要看到我们多吃一点,她就高兴。长大后,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会痛。那时怎么就这么自私,不让母亲多吃一点。还有一次,那时刚刚记事,大慨五六岁,集体大量修建水库,母亲和父亲的中午饭,会分到两碗净白米饭,他们一点都不吃,拿回来分给了我们小的三兄弟,他们只吃一点自己煮的红薯和菜叶,这是我今生都忘不了的一件事!后来正是能够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都还未能在身边尽到多少儿女的孝心,来回报你们的养育之恩。还未让你们享尽天伦之乐!而你们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把思念和回忆永远地留在了儿女的心中!六二年留影父亲!母亲!你们在天堂都过得好吗?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你,回忆着你们的往事!想你们时,我就会翻看你们的影集,回忆有你们陪伴,从小到大的很多往事!愿你们在美丽的天堂,任然相爱,不在那么劳累!如果真有灵魂,我相信你们也一定没离我们远去,一定还在关心着我们,任然放心不下我们!我不知道能用何种方式才能表达对你们的想念。在此我只能用回忆和简单的记述来寄托对你们的哀思!我的父亲曾经是一位军人,六零年进入部队,当了一名军医。那应该是他人生最阳光,灿烂,轻松的时光。六三年部队留影由于爷爷开始一直在外工作,一年很难回来几次。奶奶是个老实本份的农家妇女,只能帮衬一些家务和照顾孩子,二叔、三叔都参了军,家里还有八个人,两叔一姑三个姐,都还小,生活的重担基本上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白天到队里出工,挣工分,分口粮,晚上还要熬夜给兄弟姊妹和我们的三个姐姐缝补衣服、做鞋。每年这么多人吃饭,只有母亲一人出工,口粮靠工分来分,怎么够。爷爷又在一次开会途中,不慎中了风。不得已,父亲只有放弃他的前程,提前申请转业回到了离不开他的家。从那时起,父母基本承担了家庭所有重担。母亲后来身体不好,与那时的劳累应该是分不开的。儿女慢慢多了,为了能修两间土坯房,白天出工,晚上两人加班加点抬石头,砌墙码保坎,搞基础。后面又陆续添了我们三兄弟。家里的担子就越来越重。随时还要照顾好爷爷,打针弄药,一样不能少。父亲在部队学的是西医,擅长外伤科,骨科,皮肤科方面的治疗。回到农村,遇到的病就多了,又缺医少药。父亲就拜了当地一名名老中医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在农村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病救人的经历。在农村,不管是中医,西医,针灸,草药,还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要会,还得样样精通,不像现在学院出来的,学什么科,只看什么科的病那样简单。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白天和她一起出工,晚上要点着煤油灯看书看到半夜,一点也不知道疲倦。有时再晚,遇到有病人,不管多累、多远,父亲都要背着红十字药箱去出诊,遇到一些疑难病症,回来后还要翻书查资料,看看自己辩证是否准确,治疗方案合不合理才放心。父亲看病收费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病人需要什么药,在农村自己能够采的,就不会给他开,亲自给他说什么药,长什么样,让病人家属自己去采一些,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自己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遇到一些疑难杂症,需要时,就去给病人挖一点回来,非常方便。其它药费,治疗费,从不多收。遇到家庭实在困难的,有些连药费都不会要。记得两千多年时,也是部队转业的一个牙科医生,介绍了一个皮肤科病人,首先交代父亲,这个病你能看好,最少收他几大千,不然人家认为你是农村里的土医生。人家有的是钱,医院看了几次,都没看好,花了不少钱。开始这个病人也不太信任。父亲通过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时用药。没几个疗程,就给他彻底治愈。治疗下来,连药带费才花了不到三百块,病人感激的不行,称赞他:你才是专家的专家啊!那时你给我们说,"行医不能昧着良心多收病人的钱,本身生了病,就很痛苦!农村经济又不好,你再多收一点钱,自己的内心是会不安的!要注重医德,医术,医风,把别人的病治好了,这才是自己最骄傲,最高兴,最大的收获。记得七十年代末,农村不定期的放电影,那时是多么新鲜,放电影的地方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有的几十里路都要去看,站不下,有些就爬到树上,甚至房子上。我们还不到十岁,记得那时爸爸最爱带着我们一家人去看电影,要到了时候,他就让我们和同来的人先等着,到熟人家借几条板凳让我们坐,因为都知道,只要跟着你同路,总是能借到板凳。人家自己没有坐的,都要给你留两条。不熟的人,都不借,主要是那么多人,也不够借,借出去,还不回来,人家到哪去找。所以你经常出诊,人家都认识你,知道你也爱看电影,不管在哪,都有人提前给你留两条凳子。母亲和我们那时文化少,有些看不懂,父亲就耐心地给母亲和我们解说,电影中的人物和一些历史典故。那时感觉父亲懂得好多好多,感觉到了父亲对母亲和我们的爱!是多么细致和温和。记得有两次,我和三姐单独出去看电影,找不到路回来,最后只有找到附近人家歇宿。父亲你知道吗?人家知道我们的父亲是你时,那天还讲了你很多治病救人的轶事呢!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户,几个叔叔和姑都已长大各自成了家。我们一家分了八个人的土地,山区,全靠人力,三个姐姐大一点,妈妈的家务活就轻松多了,可是我们三兄弟不到十岁,帮不了父亲,只能眼睁睁看着你一个人顶着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农忙时,就你一个人,耕田耙地,忙前忙后,遇到有病人,再忙还要出诊。出诊只要一回来,再累,也不歇着,就下地去了,挑着粪灌菜,把菜务得绿油油的。你给我们说:家里人多,口粮不够吃,蔬菜务得好,也能抵三分粮。看着你手肘关节不灵便,问你才知道在部队,参加中印战争受了伤的原因。即使你在部队服过役,受过伤,转业时,部队领导问你有什么要求没有,你就是一句话:"什么要求都不没有,家里有困难,只是辜负了组织对我的培养,不能为国家多作贡献"!那时转业,国家都是安排工作,单位待遇条件那么好,你为了家人,宁愿在家吃苦受累。六六年部队留影记得小的时候,就数我最不听话,常常爱闹脾气,还爱惹是生非,挨过你的多次打。当时不理解,还怨恨了好长时间。看到你为了我们的成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为了这个家,不辞辛劳,付出那么多!等到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才深深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的含义。母亲身体不好,每次回家,不管我在外有钱没钱,知道我要到屋时,母亲早就煮好了饭,站在门外期盼着我,想早一眼看到我,从她的眼神里就看得出来,是多么高兴,多么希望我能陪在她身边啊!那时只想干好自己的事,一点不理解母亲的心!每次硬着头皮出门,心里总是牵挂着,也知道给你们写信告诉一声平安,你们才放心。六个兄弟姊妹都成了家,有了孩子,还想着你们身体还好,什么也还能干,只想着把自己的家再建设好一点,才来报答你们的恩情,不知不觉,你们早已头发斑白,身体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强壮,母亲在后来一直生病,都是你们两个互相照顾,从不给我们说你们的难处!处处都在考虑怎样才能不给儿女添麻烦!母亲去世正是汶川地震那年,地震时,医院住着院,那时也只有父亲在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尽管大哥大嫂,还有妻子,两个姐姐也在身边,但是都有自己的工作,来了也只能看一眼,呆不了多久。母亲去世后,妻子经常给我讲,:说母亲很想我常常给她打个电话,那时哪能理解母亲的心啊!她不需要你多少钱,不需要你多少付出。唯一的只想听到你的声音,对她的一声问候,报自己的一声平安。她就心满意足了。想来山再高,可以攀,灯灭,可以重新点燃!路段,可以重新填平!钱没了,可以重新再挣。可是唯有生命气息没有了,亲人走了,就再也无法挽回,这一切将成为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和心头挥之不去的隐痛!母亲走了之后,父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不经意间,一次回家看到父亲的头发全白了,才真正意识到父亲确实老了,好在我们弟兄姊妹都在外面安好了家。都是齐心想着,让父亲好好安享晚年,把他接到了城里。七十多岁了,找他看病的人任然很多,我们都想让他轻轻松松过个晚年生活,不再劳累去看病。但是父亲你说:我身体还这么好,反正我也闲不住,人家远道而来找你,你说我能不给人家看吗?那哪能行呢!。父亲这几年除了给人看一些病,其余时间就是到公园和一些老人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偶尔还随团出去旅游,算是轻松了几年,我们一有时间,就喜欢回去陪陪父亲聊聊天,分享分享生活中的一些新鲜事。二零一二年留影父亲一生光明磊落,为人处事十分敞亮,从不阿谀奉承,为人真诚实在,做人坦坦荡荡,一生节俭,从不主张铺张浪费,坚持原则是他对儿孙们最大的影响。对病人是无微不至,对家人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二零一五年,父亲因一次感冒,不慎突然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我们当时都难以置信,父亲的身体还那么好,怎么突然就离开了我们,楼上邻居知道后,一直都认为父亲又出去旅游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儿女,还是我们没有照顾好父亲,对父母做的确实太少太少。忙碌和疏忽都不能成为理由,哪个父母不想晚年儿女绕膝,陪在自己身边,只不过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麻烦儿女罢了!六二年广元留念失去方知珍惜!已然阴阳两隔!是多么残酷而无奈!我真心希望那些父母还健在的儿女们,慎父母还在,不管多忙,不管有钱没钱,平时多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聊聊天,散散步。最大限度尽到儿女的孝心,那样才不会给自己留下人生中的遗憾和后悔的事情!父亲!母亲!你们虽然走了,但你们的音容笑貌,艰苦朴素的作风,为人父母的精神,做事讲原则的品质,将永远烙印在儿孙们的心里!愿你们在天堂过得轻松!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愿做你的儿女,来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七九年全家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