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杨先生,医院的医生,医院做的心电图经医生诊断有心房颤动的情况,医院就诊。”近日,市民杨老伯医院的一通“提醒就诊”电话。“我医院做心电图,他们怎么会知道的他的情况?”杨老伯把情况告诉了女儿杨女士,父女两带着疑问,医院心内科就诊。
心内科医生胡文瑛接诊了杨老伯,并为父女两解了疑惑。原来,杨老伯看病的曹杨社区卫生服务医院房颤智医院,他做的心电图检查信息经过ai心电分析软件的精准比对分析,被怀疑有房颤潜在风险,随即系统将杨老伯的基本信息和心电图发送到智能分级诊疗平台。“信息到达平台的同时,系统就向科室医生发出的预警提示,医生第一时间就可以查看和诊断,提醒患者前来就诊。”胡医生表示。
医生为杨先生提供了一系列治疗建议(受访单位供图)
当前,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研究表明,这两种病症常常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且相互助长,高血压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而房颤患者的血压不稳定因素也相当高。“相比于高血压的知晓率,房颤的检出率和知晓率都很低。正因如此,很多患者都是在突发卒中送医急救时,才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宗军表示,这对救治而言已经错失了干预治疗“先机”,而对患者而言也增加了治疗的痛苦和成本。而对于众所周知的高血压,发病率高,达标率低,依从性不佳,规范化管理不到位,也让高血压成为危害健康,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为此,医院积极探索研发了房颤/高血压智能分级诊疗,提升心血管慢病治疗管理的“一体化”进程。
智慧“加持”洞悉潜在高危人群
“构建一个全程管理、同质化管理的科学管理体系是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一环。”刘宗军提出,通过智慧化、信息化手段,实现街镇社卫中心与区级医疗机构,乃至市级医疗机构的线上联动,打破数据壁垒,打通“一院就诊,多级联动”的远程会诊渠道,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的闭环管理,真正让“早发现、早治疗”成为守护市民“心”健康的“常态”。
房颤社区智能筛查和远程管理系统
医院心内科于去年4月完成了ai房颤心电诊断模型的建立。通过采集本院门诊心电图室、急诊心电图室、体检站心电图室记录的静息心电图数据,及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医院,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风街道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风街道白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普陀区西部医联体成员单位的静息心电图数据,并上传ai心电分析软件,将ai心医院心内科医生,并进行预警。“以往这样的跨院联动会有很多中间环节,现在通过系统‘派单’,医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特定的小程序,第一时间查看潜在高危人群的心电图情况,节省的每一秒钟都是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先机’。”刘宗军向记者介绍。
通过区域医联体联动,ai房颤心电诊断模型累计收集静态心电图检查八万余条,捕获异常心电图四千多条。其中,ai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有近两千条。“这样的智能分级模式很好的,让我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我的情况,医院,做哪一步的治疗。”杨女士说。
分级诊疗精准施策有效干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经推算,我国的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房颤约万人、高血压约2.45亿,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拐点仍未到来。高血压发病率高,但达标率低,知晓率低,规范化管理不到位,是造成高血压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达标中心只能分级诊疗管理平台
今年74岁的松阿姨高血压十多年了,一直通过药物控制。近期持续出现头晕的情况,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过了一系列的检查,都提示基本正常。在家庭医生的建议下,宋阿姨加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合作的高血压智能分级诊疗项目。
高血压智能分级诊疗系统是一款通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