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内科学笔记13章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19-3-5 20:47:09   点击数:
  

第一章总论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

这些支气管再分成段、亚段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昔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包括物理防御功能、化学防御功能及免疫防御功能等。

与体循环比较,肺循环具有低压、低阻及高容的特点。

肺与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相通。

呼吸系统疾病的范畴:按照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特点,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气流受限性肺疾病;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

气流受限性肺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炎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性肺疾病:肺实质病,神经肌肉疾病,胸壁胸膜疾病

肺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感染性肺疾病

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症状: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体征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常规检查外周血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非特异性炎症标志;怀疑感染出血培养外,还可以通过PC或免疫学检测病原基因或抗原分子;非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抗原皮肤试验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支气管动脉造影术和栓塞术、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扫描和胸部超声检查。

呼吸生理功能测定:

痰液检查:病原学检查;痰细胞学检查。

胸腔穿刺和胸膜活检

支气管镜与胸腔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胸腔镜。

肺活体组织检查

呼吸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炎制剂,止咳祛痰治疗,抗生素,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

氧气和呼吸支持治疗

呼吸介入治疗

肺移植

呼吸康复治疗

呼吸疾病的一、二、三级预防

我国呼吸疾病防治形势与发展方略:呼吸疾病的严峻形势,加强呼吸学科体系与能力建设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急性咽结膜炎(柯萨奇病毒)、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病原学检查

并发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生素,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史和经验选用口服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16岁以下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中药治疗

预防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为RNA病毒。

发病机制和病理: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人与人之间传播。

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胃肠型(儿童多见),肺炎型和中毒性。潜伏期1-3天,有明显的流行和爆发。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快速鼻咽拭子或血清病毒PCR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治疗要点如下:

1隔离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成人剂量每次75毫克,每日两次,连服至少五天,重症病人建议服用到病毒检测两次阴性为止。

4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预后:与病毒毒力和自身免疫状况有关。

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理化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粘膜炎症,多散发,无流行倾向。

病因和发病机制:微生物,理化因素,过敏反应。

病理

临床表现:症状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少量黏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咳嗽咳痰,可延续2到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他。

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一般治疗。

预后

预防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其他因素。

病理

临床表现:症状缓慢,疾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使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

体征

重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呼吸功能检查(早期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减低,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小于0.7)、血液检查、痰液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症状类似,x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纹理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多阴性,临床上容易误诊,诱导痰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大等于3%可以诊断)、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特发性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

治疗

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

缓解期治疗:戒烟、应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或中医中药,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卡介苗多糖核酸、胸腺素等,部分病人或可见效。

预后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之比值小于70%,表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与慢性支气管炎相似

发病机制:炎症机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氧化应激机制、其他机制。

病理:慢阻肺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

病理生理:慢阻肺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持续气流受限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其他。

体征: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

胸部ct检查

血气检查

其他

诊断与稳定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诊断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资料,临床可以怀疑慢阻肺。肺功能检查确定持续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要条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小于70%为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的界限,若能同时排除其他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征病理表现的气流受限疾病,则可明确诊断为慢阻肺。

稳定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目前多主张对稳定期慢阻肺,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肺功能评估

症状评估:

急性加重风险评估:

急性加重期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鉴别诊断:哮喘、其他引起慢性咳嗽咳痰症状的疾病、其他引起劳力性气促的疾病、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腔扩大。

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稳定期的治疗:

教育管理

支气管扩张剂: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药

糖皮质激素

祛痰药

其他药物

长期家庭氧疗(LTOT):

康复治疗

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最多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

低流量吸氧

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机械通气

其他治疗措施

外科治疗

预防: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助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

cissylee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xxgnk/22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