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在首医校园里,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起科研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他们勤耕不辍,求索不止,为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出了有益贡献。“科研精英”栏目将聚焦师者风采,讲述科研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多舛,热爱生活,痴迷古典音乐,他潜心钻研,静心戒躁。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RNA酶保护分析测定方法,宁肯投入半年多的时间,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若干年后,他锋出磨砺,成为我国肝病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他就是首都医科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贾继东教授。
勤奋踏实铺就成功之路
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入选北京市医管局“使命人才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及“北京学者”培养计划;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如此多殊荣和光环环绕下的人生赢家是如何造就的?
贾继东出生在山东省单县的一个小镇上,两岁时,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由于时处缺医少药的年代,贾继东落下了右下肢功能障碍。尽管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在后来招工和高考录取过程中,贾继东接连遭遇挫折。宽厚的父母没有抱怨,反而用最朴素的道理安慰和鼓励他继续努力。年,贾继东以超出录取线三十多分的好成绩被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济宁医学院)录取。直至今日,贾继东仍对母校心怀感恩,他诚挚地说:“我是幸运的,毕竟还能上大学,虽然是专科,已经很好了。”
大学期间,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贾继东了解到一个信息,英语在对外交流、科技、外贸等各个领域极其重要,但外语人才匮乏,许多人对这条信息根本没有在意,而贾继东却记在心上。他开始搜集所有可以搜集到的英语学习资源,努力学习英语。入大学之前连ABC都念不准的贾继东,在毕业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翻阅英文专业文献了。谈起自己如今的成绩,贾继东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自己刻苦学习英语。他说:“因为较好地掌握了英语这个最便捷的学习工具,有助于我及时且深入地去了解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
年,贾继东考上了兰州医学院的硕士。当时正值出国热,很多人都视出国为最大的成功,但贾继东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在兰州医学院的最后一年,贾继东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年,贾继东进入首都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攻读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王宝恩教授。在王宝恩教授身边的3年,贾继东获得更多与国际专家交流的机会,他多次在王宝恩教授主持的国际肝病会议上做同声传译,并很快成为被业内人士认可的高水平英文翻译。期间,他还研读了国际上最著名的三大肝脏病学专著,并经常浏览国际上水平最高的自然科学、内科学、胃肠和肝脏病学杂志,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年博士毕业后,贾继东医院肝病中心,35岁时已经成为副主任医师。他喜欢海明威的一句话:Thereisnothingnobleinbeingsuperiortosomeotherman.Thetruenobilityisinbeingsuperiortoyourpreviousself.(优于别人并非高尚,真正的高尚在于今日之我优于昨日之我。)正像这句话说的那样,曾经那个受过挫折的孩子,超越自我,如今已经成长为社会之栋梁大器。
致力于肝病领域研究
中国曾是一个肝病大国,尤其以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最甚,乙肝不仅是国人的健康大敌,也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是一代又一代传染病、肝病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年,庄辉院士、翁新华教授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年,李兰娟院士和贾继东教授主持更新了乙肝防治指南。年,侯金林教授、魏来教授再次主持更新乙肝防治指南。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制定乙肝的治疗指南,贾继东作为中国代表参与制订。年至年,贾继东教授先后担任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主席和国际肝病学会(IASL)主席,和其他中国肝病专家一道逐步迈上国际肝病学术大舞台。
作为我国肝病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贾继东为促进病毒性肝炎临床科研和诊疗规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或责任专家,并参与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行动计划的制订。作为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病毒性肝炎领域首席专家,他还协助科委制定了北京市病毒性肝炎中长期科技计划,负责组织实施了乙型肝炎防治的两个重大项目。-年,贾继东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协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分会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协助国家卫计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30个省市的60个二三线城市举办乙肝防治技术基层培训班,使多名县级疾控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受益,为推广普及乙肝的预防及规范化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总体目标有两个具体指标:一是新发感染率降低90%,二是乙肝和丙肝相关的死亡率降低65%。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第一个指标任务。贾继东认为,5-10年之后,有可能实现慢性乙肝的治愈,那时乙肝将不会再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非传染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肥胖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会越来越凸显,遗传代谢性,自身免疫性的少见的肝病会发现的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变化,疾病谱会随之改变。
年至年,贾继东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从事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回国后发现,过去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例多为遗传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等非病毒性肝病,这些非传染性肝病在西方国家研究透彻,而在我国却长期未受到重视。新的知识和视野引起贾继东研究的兴趣,他深入学习了国外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医院后,贾继东诊断出越来越多的少见和疑难肝病病例,非传染性肝病研究也已经成为贾继东的专业特色之一,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非传染性肝病及少见疑难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已经医院肝病中心新的临床特色和研究方向。
你在土壤里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贾继东教授重视医德医风和科学道德教育,言传身教,不辞劳苦。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贾继东已培养出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且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传承着贾继东的学识技能和医德医风,为更多的肝病患者带来希望。
贾继东教授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国际医学院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检体诊断学》、《内科学》、《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免疫学》、《医德概论》等。他在教学中认真备课,并参阅大量国内外最新书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双语和英文教授,经常组织英文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英文病例讨论,探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贾继东教授常教育学生:“现在的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你的选择也可以多元化,但是不管选择干什么,你都要把事情做好。既然选择当临床医生,就要有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呵护的责任感,把病人的健康、病人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医生是个职业,却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只有保护了病人的利益,才能真正保护医生自身的利益。只有保护了病人的安全,才能保护医生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今天,保护自己是需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保护自己,这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只要专业技术到位,服务流程到位,沟通到位,把病人的问题解决了,那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保护。你在土壤里种下了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他这样教育学生,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贾继东经常延长门诊看病时间,尽量满足一些外地患者的看病需求,有时已经过了可以加号的时间,他还在给个别没挂上号但又很着急的外地患者看病。患者及肝病界对贾继东的尊敬和认可,源于他对每一位患者的细心和耐心的诊断和治疗,来自于他一点一滴在病人和同行中建立起来的口碑。慕名来找贾继东的大多数是疑难肝病患者,他们往往把贾继东当作最后的希望。在许多病人看来,得了肝病领域里的疑难杂症,让贾继东诊断过才能放心,有人甚至将他称为“神医”。而贾继东却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神医”,好的医生都是经过系统性、规范性临床训练,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和诊疗理念的“合格医生”。
贾继东始终把患者放在心里,能够换位思考,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不仅尽力为肝病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还为消除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做出自己的努力。他曾和其他专家一起多次在不同场合从医学的角度进行呼吁,减轻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维护乙肝患者权益。贾继东介绍,乙肝和丙肝的传播途径非常清楚,经血液传播疾病。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不安全的注射、各种不安全的血液或者血液制品,以及通过没有保护的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除了这三个途径之外,其他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接触不会传染乙肝。通过科普,提高大众对疾病的认识,避免乙肝歧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各方的努力,最终迎来人社部、卫生部、教育部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在入学、入职体检当中不准检测乙肝,这是消除乙肝歧视的重大进步。“乙肝歧视最早来源于对乙肝的误解,误解产生恐惧,恐惧产生偏见,偏见产生歧视。”但是贾继东也表示:“在入职入学当中明确禁止检测乙肝,为了防止因歧视剥夺一个人正常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但是从健康和医疗的角度,我们鼓励在不涉及招生和招工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活动中,积极检测乙肝项目,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这就是贾继东教授,一位乐观自信的生活强者,一位踏实勤奋的学者,一位始终用执着坚定守护百姓健康的医者。
作者: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胡小磊李洋(学生记者)
美编:朱莉厉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学校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