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宝宝,微量元素应该是妈妈话题中词频最高的没有之一吧,缺钙了吗,缺锌了吗,缺铁了吗,当不知道是不是缺了的时候,补一些总是好的吗?
——黄太太
微量元素,人体内含量小于体重0.01%的元素,其中人体必需: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钙其实都不属于微量元素,而是常量元素。(这不重要……)
一张微量元素检查能说明什么?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指血、静脉血、头发检查微量元素了,这一纸检查结果意义有多大?足够用来指导我们给孩子补铁补钙补锌各种补吗?
微量元素的一般情况:
1、钙:
一般微量元素检查都包含。99%都以碳酸盐的形式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小于1%是游离态,存在软组织、细胞液和血液中。
血钙是基本稳定的:恒定的血钙水平是肌肉收缩、心肌功能以及神经肌肉应激性所必需的,在激素调节下,血钙为首,血钙多了骨骼就吸收,血钙不够,骨骼就释放。
由于这种调节机制,血钙水平不能用于判断人体钙营养状况。正常情况下,人体血钙水平受到严格调控,只有在极度钙缺乏或短期大量摄入钙时,血钙水平才略有下降或上升。
2、铁:
人体中的铁也大致分为两部分:功能性铁--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酶,大概占75%;储存铁--铁蛋白和血铁黄素,大概占25%。其中,血红蛋白中含量最高,占60-70%,参与红细胞携氧。
微量元素检查的铁是血清游离铁,占极少部分,血液里存在血红蛋白中的绝大部分铁,却不在检测范围内。
3、锌:
全身95%以上的锌存在于细胞内,以骨骼肌(占总量57%)和骨骼(占总量29%)为最多,血液中的锌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的碳酸酐酶中,约占血液中锌的80%。
跟铁一样,单看微量元素中的游离锌,很难说明问题。
其他:氟95%~99%分布在骨骼和牙齿里,铜70%以上分布在肌肉骨骼肝脾脏中,碘70%~80%存在于甲状腺里……
而且检查结果不稳定因素太多,而且影响都很大:
1.宝宝最近饮食状况的影响,摄入多的多数会偏高反之偏低;
2.采指血时组织液稀释影响明显,还有细胞碎片、污染物的影响;毛发上洗发水、污染物的影响;
3.采集工具和容器的影响;操作人员熟练度、检测仪器的精确度的影响;
……
所以:
我们时常提到的微量元素检查方法,一来本身准确性有待考量,二来远不能代表完整的含量,意义甚微!
计生委年曾发布专门的通知:根据儿童的临床症状,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微量元素检测,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婴儿。
那到底缺吗?
参考《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每一种元素缺乏的诊断,都需要结合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其中的实验室检查部分里:
1、钙:明确指出:“血钙水平不能用于判断人体钙营养状况。正常情况下,人体血钙水平受到严格调控,只有在极度钙缺乏或短期大量摄入钙时,血钙水平才略有下降或上升。”
2、铁:在缺铁已经达到缺铁性贫血(IDA)的程度时,才提到了血清铁,并且只是众多检查中的一项次要辅助检查。
3、锌:“血清锌可部分反映人体锌营养状况,但该指标缺乏敏感性,轻度锌缺乏时仍可保持正常。”(对于缺锌的诊断,“儿童锌缺乏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必要时可常规剂量补充锌治疗1-2周,如症状明显好转,则回顾性诊断为锌缺乏。”)
所以:
真正缺乏的诊断,有专业的标准,需要医生综合多方面证据才能得出;
远不是单靠一张微量元素检查结果就能做到的。
补了总比不补安心吗?
微量元素缺乏带来的危害就不说了,既然没有好的检测办法,为了安心,是不是应该怀着“补吧,多了总比缺乏好吧”的心态,给孩子随意使用补充剂呢?
事实上,过多和过少一样可怕,所以权威机构不但给出摄入量参考,还会给出上限值:
1、钙:
过量钙摄入干扰锌、铁吸收,造成锌和铁的缺乏。
过量钙摄入还可导致便秘、浮肿、多汗、厌食、恶心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引发肾衰竭等。
美国儿科学会对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都有上限的:
2、铁:
由于人体缺乏有效的“排泄”铁的途径,过量铁的摄入将在体内蓄积。
慢性铁过负可导致心、肝、胰、性腺及皮肤损害,临床上发生心力衰竭、肝硬化、糖尿病、性腺萎缩及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体征。急性铁过多则引起严重坏死性胃肠炎。
美国医学会设定的14岁以下儿童铁的最大摄入量为元素铁40mg/d。
3、锌:
急性锌中毒很少见。长期大量补锌,可引起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铜缺乏,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降低。
目前WHO对儿童口服锌的最大可耐受剂量设定为元素锌23mg/d。
所以:补充剂是药品,不是所谓“保健品”,不是吃多了没关系!
饮食均衡才是王道!
在没有其他原发病的情况下,均衡饮食能帮助我们安全、有效避免微量元素的缺乏。
可以参考,中国营养学会每日推荐摄入量(修订版):
再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各成分主要来源:
钙:奶制品(母乳、配方奶、牛奶、酸奶、奶酪等)、豆腐、虾米……
铁:肝脏、蛋黄、小米、燕麦……
锌:瘦肉、贝类、香菇、核桃……
宝宝没有其他原发疾病的情况下,做到营养均衡来满足宝宝微量元素需求是安全且有效的,如果宝宝身体发育良好,并不需要每天思考是不是缺了什么。
综上:
孩子发育正常,不该再动不动就拉去测微量元素,意义有限;
怀疑某种元素缺乏,应该严格根据诊断标准由专业人士做出诊断;
补充剂是药品,是药品,是药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可以随便吃的所谓“营养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要营养均衡。
愿所有宝宝健康。
主要参考资料:
1、《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2、《儿科学》,薛辛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8月
3、《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9月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年修订版
5、《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年修订版
6、《OptimizingBonHalthinChildrnandAdolscnts》,美国儿科学会(AAP),:白殿病初期图片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