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脸平和,说话轻声细语,让很多患者喜欢。在她的诊室里,几乎每一位患者都对她说“谢谢!”是那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感激,她都会回答“不用谢”!
“不要紧张啊,你越是紧张可能效果就越差,相信我也相信自己,会好的。”病人生病焦虑是一定的,但听到专家这样的话自然就放心多了,在门诊上,徐小萍总是给人信心和希望。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很认真,很细心,对待病人很有耐心。一位患者告诉记者,她因为甲状腺结节找徐主任看病的,吃了一个月中药后,困扰她多年的睡眠,便秘也得到改善。一位年轻的女子,备孕多年未果,“老生气”“消瘦”,整天没精神,忙乱三年后找到了徐主任,徐主任查出来了原因,每次去就诊,徐主任都是那样的平和宁静和她交流,什么情况都和患者说清楚,非常有耐心,她还大胆果断帮病人换药,以达到最佳疗效,对病人非常负责。
口碑事迹有一位病人,一直挂在李彤寰的心中,那位痛疼难忍甚至想撞墙的病人,着实让人心疼。这是她前不久的患者,为了给这位患者治病,她常常加班查找文献,不停地探索好的方法,让她稍微舒服一些。
这是一位40多岁的糖尿病女患者,来自苏北农村,她的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其他人不一样,她是糖尿病痛性病变,别人的神经是变得麻木,而她的神经是很痛,只要稍微碰一下就疼得钻心,夜里也无法睡觉,发作起来的时候,患者想死的心都有了。这种病比较少,而且比较难治,这位医院,都没有什么效果。找到李彤寰主任,李彤寰查阅各种资料,尝试和探索各种方法,中西医结合,密切观察,不停地调整药物……就这样,20天后,疼痛终于减缓了,李彤寰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是新农合,到南京看病报销比例低,李彤寰就开始给她方案,让她带回去,让当地医生为其治疗,这样报销的比例高一些,另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她,随时有问题随时咨询,需要调整的随时打电话。
李彤寰主任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近20年,本着“为病人负责,急病人之所急”的理念,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有着很强的亲和力。经她就诊的病人,都觉得:“找李主任看病,不但诊断明确,对病情解释得透彻,疗效好;且如沐春风,一点也没有压力”。
10月13日推荐专家口碑事迹刘超医生,医院同行们最了解的是,每次他出门诊时,他诊室门口一早就蜂拥着许多患者,为了加快就诊的流程、方便患者,每次都有数个年轻医师前来为他预诊、抄方。尽管如此,医院其他门诊都已经结束时,他这里依然有许多患者等候在诊室门口。要是问起来,他们大都会说,“只有刘主任看过了我才心安”。
年轻的时候,他将医院里。白天,他忙碌着接待患者住院,仔细地询问患者病史,耐心地给每一位患者做体格检查,并有条不紊地给每一位患者讲解病情。晚上,他就在留在办公室看书,把白天没搞明白的知识点仔细地查阅专业书籍,还会到病人床前再次询问或检查。有些孤寡老人,或无人照看的患者,他甚至为他们端热水洗脚,帮病人打饭。这些现在令年轻医师们无法想象的好人好事,对他来说是稀松平常。南京市有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马某,过去20年来一直在他门诊就诊。
在学业上,他注重学生英语的提高、论文的写作和知识的实践。他每天晨会时都注重英语交班的规范和流利,每周还要花时间和年轻医师、学生们在一起共同讨论英语的学习,注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在他的培养下,内分泌科的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现场翻译达到近30次,有三位年轻医师在内分泌年会论坛上获得英语演讲的一等奖和二等奖。
口碑事迹不紧不慢,面带笑容,不管何时何地遇到孙子林教授,他总是一副亲切和蔼的面容,让人倍感温馨,想跟他多说几句话,哪怕是闲聊。他很绅士,不管患者问多么低级的问题,他总能深入浅出,慢慢地解释。
他说,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不一样,慢性病居多,比如糖尿病,患上这个病以后,需要长期跟这个病打交道,病人焦虑着急是最平常的了。那么,医生不仅仅是治病,可能有时候需要进行教育和心理开导。“我们要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让病人有信心战胜病魔。”孙子林说,他跟病人谈病,有时候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样的病人,经过谈话后,他们的血糖控制得非常好。”
不管多忙,每个星期,他都到病房里去看望病人,一些疑难杂症的患者需要他来定夺一些治疗方案。“每次到病房,他们看到我,就犹如吃了定心丸,跟他们说说话,讲讲病情,患者们就很开心。”近年来,孙子林教授致力于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模式,让患者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10月14日推荐专家口碑事迹亲历杨涛主任的专家门诊,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与病人交流时的耐心与细致。一位滁州的女士第一次来到杨主任的门诊,被各项检查时间、用药时间的先后顺序搞得晕了头,杨主任却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一一罗列出这位病人接下来要做的几件事,并让助手写下来交给病人。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都是慢性病,杨涛主任看病不会只看一两次检查结果,而是将病人接受治疗以来所有检查结果联系起来,全面衡量病情,为患友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一位女士目前各项指标都正常,但她来到门诊时,杨主任依然将她近两年多来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回顾了一遍,最终给出结论:基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没有特殊情况可以一年后再复查。
杨涛主任制定每一个治疗方案,都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解制定治疗方案的原因、与之前相比进行了哪些调整、希望达到的效果。如此耐心负责的沟通解释,无疑加重了杨主任的工作负担,他的嗓子已经疼痛了近一周的时间,门诊时也时常感到不适。但杨主任表示,自己看病是要和病人一起探索如何攻克疾病,让病人理解治疗方案,即使对病人负责,更能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口碑事迹推开余江毅诊室的门,坐了好几个人,大家安安静静地听着余主任跟其他患者交流,都是你的学生?余主任摇摇头说,不是,这里都是待诊的患者,记者自己数了数,他的诊室里有10张凳子。为啥准备这么多凳子?余主任告诉记者,患者比较多,而且等待就诊确实是一件焦虑的事情,让他们在外面等其实也可以,不过到诊室里等待他们会更安心一些,让他们坐着等就更安心。
“睡眠如何?家住在什么地方?少生气,别发火,记住这些,对病情有好处……”余江毅摸着患者的脉,轻轻地问道,声音很轻柔。“余主任,我可不可以马上住院?我就半个月的时间!”一位女士非常焦虑。这位女士姓石,是南京人,今年63岁,患有甲状腺肿瘤,她是余江毅主任的老病号。石女士说,几年前,自己刚刚查出这个病,很紧张,那个时候,爱人刚去世,孩子还在上学,人生处于低谷期,余江毅主任不仅仅给她治病,还从她的实际情况给予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让她的病情得以控制。“他的医术高明,态度又好,没有架子,真心喜欢和依赖这样的好医生。”石女士说。
10月15日推荐专家口碑事迹28岁的常女士,是一位重症I型糖尿病患者,八年前曾因酮症酸中毒住过20医院,长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四年前,她结婚了,先生与她都想要一个自己的小孩,可医生却郑重警告她:象她这样的糖尿病人最好不要生小孩,一则大人有危险,怀孕分娩会引起高血糖,导致酮症酸中毒昏迷,还易引起切口感染;二则小孩也很难保正常,易导致低血糖休克、肺部发育不成熟和严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听到这些,她和先生退缩了。
就这样一过四年,常女士想要小孩的心思越来越强烈,经人介绍,她找到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缪珩博士,请他帮忙解决这个难题,身为省“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的缪主任,运用治疗糖尿病的最新高科技“武器”--胰岛素泵,为其进行治疗,由于胰岛素泵实施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可24小时监测血糖,使她的血糖完全控制到正常水平,从而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性。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