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青刘艳芳的免疫病理之路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4/6/11 5:00:47   点击数:
                              

在日前公布的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中,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副教授、病理科刘艳芳副教授榜上有名。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刘艳芳副教授的科研之路。

刘艳芳

病理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骨干。以主要责任作者在多个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曾入选“Cell杂志社中国年度论文”、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报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入选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病理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缘起

心中播下“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年仲夏,刘艳芳在德国海德堡医学中心访问学习,由于宿舍和教室的路上要经过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她经常会去那儿的论文展厅学习。当时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中国学者并不多,当读到曹雪涛院士发表在NatureImmunology的论文后,她感到又温暖又激动。当天便按照通讯邮件地址给曹院士发邮件,表达想攻读他研究生的愿望。凌晨三点,曹院士回信:“欢迎你来第二军医大学学习。”于是,刘艳芳放弃了本已经联系好的在德国读研的机会,开启了军医大学的学习之旅。

9月,怀着期待与向往,刘艳芳来到第二军医大学,穿上军装,进入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艳芳至今记得与导师初次见面时,他讲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师级人才,为科学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深厚的爱国情怀、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进步,更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一刻,科学家精神的种子埋在了刘艳芳的心里。

研究生学习阶段,刘艳芳所在小组主攻的方向是肿瘤免疫微环境,从疾病进程和器官分布共同探究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在上百管的流式细胞检测中,刘艳芳开始思考,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靠语言,那么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交流依赖什么?肿瘤细胞如何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免疫细胞又如何反作用于肿瘤?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团队经过讨论、查找文献,同时结合实验室既往关于外泌体的研究工作,历时五年,揭示了模式识别受体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功能与机制,并且证明肿瘤来源外泌体中双链snRNA成分可特异性活化经典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肿瘤学研究权威期刊CancerCell,受到了国内外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nfmk/28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