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切脉的一种,另一种为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二十八种。此外,李延《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第一节诊脉概述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1.心脏的搏动
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这些论述说明,脉动源出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2.脉管的舒缩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说明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所以脉管的舒缩功能正常与否,能直接影响脉搏,产生相应的变化。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是心脏的功能活动。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当心气旺盛,血液充盈,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搏亦从容和缓,均匀有力。反之,可以出现脉搏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等;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象的影响更为重大。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软无力;气滞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利;气盛血流薄疾,则脉多洪大滑数等。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与脉、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主血脉”的活动整体。有关脉象形成与气血的关系,崔嘉彦在《四言举要》中作了简要的概括:“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这段论述对理解脉象与气血的关系,以及学习和研究脉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保证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匀和深长,脉象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而呼吸困难,脉象多呈细涩;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并有“肺朝百脉”之谓。
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所以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同时,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形成脉搏,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与裹护,使血液不溢于脉管之外而在脉管内运行,即“脾主统血”之谓。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是为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二、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历史上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一)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九候诊法,即《素问》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部
九候
相应经脉和穴位
所属动脉
诊断意义
上部(头)
天
地
人
足少阳经(两额动脉)太阳穴
足阳明经(两颊动脉)巨髎穴
手少阳经(耳前动脉)耳门穴
颞浅动脉
面动脉(颌内动脉)
颞浅动脉
候头角之气
候口齿之气
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
天
地
人
手太阴经寸口部的太渊穴、经渠穴
手阳明经合谷穴
手少阴经神门穴
桡动脉
拇主要动脉
尺动脉
候肺之气
候胸中之气
候心之气
下部(足)
天
地
人
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
足少阴经太溪穴
足太阴经箕门穴或足阳明冲阳穴
蹠背动脉
胫后动脉跟支
股动脉或足背动脉
候肝之气
候肾之气
候脾胃之气
上部天是指两侧颞动脉,可以反映头额及颞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动脉,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况;上部地,是指两颊动脉,可以了解口腔与牙齿的情况。中部天,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处,可候肺气;中部人,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处,可候心气;中部地,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动脉处,可候胸中之气。下部天,是足厥阴肝经的动脉处,候肝气;下部人,是足太阴脾经或足阳明胃经的动脉处,候脾胃之气;下部地,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处,候肾气。诊察这些脉动部位的脉象,可以了解全身各脏腑、经脉的生理病理状况。《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可见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其用义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比遍诊法简单。
《灵枢·终始》提出:“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内经》的认识,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为危重征象。
(三)仲景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去趺阳,加太溪脉,以候肾气者。
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这个方法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伤寒论》,序裡面讲到,张仲景就曾经批评过,“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人迎、趺阳,有一个人迎、有一个趺阳,他还讲到“握手不及足”,就是按足部的脉,足上面还有一个。所以加在一起是三部。“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这是张仲景创造的三部诊法。因此叫做仲景三部诊法。因为我们其他也是三部。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三部裡面各有三候,那就是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你说三部诊法,讲的哪一个三部?加上一个仲景三部诊法。这只是三个地方,不是诊九个地方。遍诊法是头、手、足九个地方。而这个是诊三个地方。寸口、人迎诊法是诊两个地方。《伤寒论》常用,一个是诊寸口脉。寸口脉当然是候脏腑的情况。除了寸口以外,第二个是诊趺阳脉。趺阳脉在足背,足阳明胃经这个地方是趺阳脉。诊这个地方的脉搏。第三个是诊太溪脉。太溪脉在足跟,足踝的内侧。这个地方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此太谿脉是候肾气。趺阳脉是候胃气。现在这个诊法还是运用的。临床上一般不用,一般用的,不是每个病人都拿着脚上趺阳,太溪来诊一下。现在诊的这个地方,许叔微有两句话,“趺阳胃脉定生死,太谿肾脉为根蒂”。就强调了诊趺阳和太溪。趺阳脉是干什么的?趺阳是足阳明胃经的部位的,循行部位的一个穴,脉搏跳动,所以它是诊胃的。我们人以胃气为本,实际上就是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是足少阴肾经所经过的部位。所以现在对于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再摸摸看看趺阳脉还有没有?太谿脉还有没有?如果趺阳足背动脉还在那裡跳动,太谿脉还在那裡跳动,说明胃和肾还没有完全衰竭,还仍然先天后天,胃和肾,胃气、肾气还存在,所以这是第三个方法。
(四)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这个部位,大约一寸多长,因为脉搏的跳动,是靠机能,靠气的推动,所以叫做气口。它是诊定脉搏,所以叫做脉口,气口。、脉口、寸口,常用的是寸口。这个地方是讲的单独的按,只按一个部位了。全身有三部九候,九个部位。九个部位两边加在一起,是一十八个部位。由三部九候,到张仲景的是寸口、趺阳、太谿三个部位。现在变成一个部位了。全身其他地方都不看了,看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在哪裡?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这段动脉。这个地方跳动着。诊这个地方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叫做寸口脉诊法。
1.寸口部位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由此可见,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口的部位在,腕横纹还前面一点。诊脉的部位是在这个地方。这个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就称为关。摸的时候,这个地方高出来一点,指头从这个地方滑下来。高的这地方,我们把它称为关。就是一个关口。前面就是寸,后面就是尺。裡面又分为浮、中、沉。每一个部位,看它轻轻的,和中等度的用力,重度的用力。三候,这样又形成了一个三部九候。这个三部九候和我们第一个诊脉法,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名称都叫做三部九候,但是这个是寸口的三部九候,那一个是全身的三部九候。都叫做三部九候。所以问,我们人上有几个三部九候?那应该是有两个三部九候。一个遍诊法的三部九候,一个寸口的三部九候。寸、关、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难经》的第二难。第二难就讲到了,它说“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为什么叫做尺、寸?就是从关这个地方,中间有一个高的地方。这个最高的地方把它称为关。关,往肘关节这个地方来,往后来,这一带把它分成十等分,分成一尺。相当大约是一尺。从关哦,不是从尺开始,从关最高这个地方,高骨,最高的这个地方开始,往后倒肘横纹的地方是一尺。那么从关,到前面,到鱼际,我不是讲的腕横纹,鱼际应该在腕横纹的前面一点。这是腕横纹,鱼际还应该在前面一点点,这个边缘。这个大拇指就像一个鱼的肚子,鱼的肚子这个边缘,大约是一寸,或者说是九分。要讲大数就是一寸。所以把前面的叫做寸,寸是什么意思呢?从关到鱼际这个地方是一寸。什么叫做尺?是讲从关到肘横纹是一尺。我们是不是都要从这个地方,一直诊到这个地方,脉搏也没跳那么长。我们诊脉也不诊那么长。只诊多少呢?尺是指的什么东西?应得尺内一寸,尺脉,我们诊尺脉是诊多少?这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长的地方,那么从关到鱼际是一寸,我们是取的多少?取它的九分。所以前后,从寸、关、尺,应该取脉取多长的部位,一寸九分,这个一寸九分,不是用皮尺,或者角尺可以量得到的,它是同身寸。大约这就是一尺。一尺裡面取它的一寸,前面大约是一寸,一寸裡面取它的九分。这样一个大约数。所以从鱼际到尺侧是一尺一寸。我们前面取九分,后面取一寸。这样加起来,诊脉的部位是一寸九分。以关为界,因此叫做寸关尺。它的部位在这个地方。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相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4)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同时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说寸口部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简单说: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二是肺朝百脉,因而寸口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三是寸口在腕后,此处肌肤薄嫩,脉易暴露,切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
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寸脈候上焦,關脈候中焦,尺脈候下焦
1)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所叙述的内容为: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多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
必须指出,寸口部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
2)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有不同说法,具有代表性者如从下表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脏腑分候中,五脏及胃、胆、膀胱的分属部位,各家所说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肠和三焦。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不外二个方面,一是根据脏腑经络相表里的关系,把肺与大肠定位于右寸,心与小肠定位于左寸;另一种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所以把大小肠定位在尺部;将尺部定为三焦者,只是个别医家的意见。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命门)。
寸口诊法的脏腑相应定位,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其中还存在着不少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
文献
寸
关
尺
说明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难经
心
肺
肝
脾
肾
肾
大小肠配心肺,是表里相属;
右肾属火,故右尺亦候命门
小肠
大肠
胆
胃
膀胱
命门
脉经
心
肺
肝
脾
肾
肾
小肠
大肠
胆
胃
膀胱
三焦
景岳
全书
心
肺
肝
脾
肾
肾小肠
小肠配右尺是火居火位;
大肠配左尺是金水相从
心包络
膻中
胆
胃
膀胱大肠
三焦命门
医宗
金鉴
心
肺
肝
脾
肾
肾
小肠配左尺,大肠配右尺,是以尺候腹中的部位相应,故又以三焦分配寸、关、尺三部
膻中
胸中
胆膈
胃
膀胱小肠
大肠
《医宗金鑑》配得好一些,它结合了脏腑理论,因为心和小肠相表裡,心是在左边,在左手上,肺是在右手的寸脉上,肺和大肠相表裡。
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寸口
寸
关
尺
左
心
膻中
肝胆
膈
肾
小腹(膀胱、小肠)
右
肺
胸中
脾胃
肾
小腹(大肠)
4.寸口分候脏腑的理论根据,诸说不一。
(1)根据气血阴阳的理论而确定:中医学认为,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肺主气,气旺于右,胸中为肺的宫城,肺又主气,并为宗气所居之处,故以右寸配肺;心主血,血旺于左,膻中(心包络)为心的外围,故以左寸候心与膻中;脾居中州,体虽偏左而气行于右,由于脾胃互为表里,故以右关配脾胃;肝主藏血,其体虽在右而气化作用实行于左,由于肝与胆互为表里,故以肝胆配左关;肾在腰之两旁,位居低下,故候于两尺;小腹属下,为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处;而膀胱、小肠从阴以配于左尺;大肠从阳以配于右尺。诚如李时珍所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为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说明寸口脉所候,为五脏六脏之气,而非其体。
(2)根据脏腑部位所在而确定:《难经·十八难》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这是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故应于两关;两肾居于脐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
(3)根据了五行生剋的理论。五行生剋说“天一生水”,人、动物都要有水,生命过程存在首先要有水,天一生水。这个水对我们人来说,肾藏精,肾主水。肾在什么地方,左肾,左面这个地方,配在左面的尺脉。配在左面的尺脉以后,那么水能生什么呢?水能生木。因此由左面的尺脉,一生就生到了关脉上,木又能生火,又到了左手的心了。所以是由肾水到肝木,到心火。火是同气相求,心火和相火紧密相连。有这个心火又转到了右面的尺脉,命门。命名这个火能生什么?火生土,所以就到了右手的关脉,它就和脾胃有关。脾土生金,所以就配属了右手的寸脉。金生水,这样又交叉到左手上面来了。就到了左手的尺脉。所以这样一个五行生剋的循环。五行相生的循环。就用这个道理来解释的。好多说法。比如《难经》裡面十八难讲“此皆五行子母相生养者也。”为什么这样配属?这是根据五行子母相生来的。《类经附翼》,张景岳的《类经》后面,有一个《类经附翼》。张景岳讲:“经文虽无五行所属之分,”《类经》裡面并没有分这个什么五行,关是属火,属木,右关就属于土,没有这个五行的名称。“而后世诸贤以左尺为水,生左关木,木生左春火,君火类从于右尺,而为相火,火生右关土,土生右寸金而止,甚属有理。”他认为这个很有道理。是一个五行相生的理论。还有,张璐《诊宗三昧》这本书裡面讲“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于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这是根据东南西北水火这样来分。也是根据了五行。陈修远的《医学实在易》讲得更清楚了,前面这段不讲了,“...,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肾精”,所以心肝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都和血有关係。“肺主周身之气,脾胃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都属于气”。就是说右手是肺主气,脾为气血之源,命门之火又是生气之源。所以把右手是肺、脾、命,左手是心、肝、肾。就是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这个道理。左面是肺主气,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肾阳为生气之源,把它配属右手。这样的道理来解释的。
这些解释,这是讲后人,实际上这个配属了以后,慢慢大家都在积累经验,都在这裡想办法来进行解释,找这么一些道理来解释。就用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上下,五行的相生剋等等这样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因此寸关尺之所候脏腑,按脏腑的上下位置划分比较好。心、肺在上焦,所以在寸部,脾胃、肝胆在中焦,所以候关部,肾、命门,就是肾阴、肾阳,在下焦,所以候尺脉。这是一个结论性的看法。就是脏腑的上下位置,那么它的小肠、大肠、膀胱什么的,也应该按这个位置来划分。不要把小肠、大肠配在寸脉上。小肠、大肠它的部位应该是在下焦。所以一个配在尺脉上。第二个,脏器配于左右手,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了五行生剋制化,实际上是相生。没有讲到相剋。根据生剋制化,上下升降、气血阴阳原理而确立的。为什么左手是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为什么不是左手肾肝心,右手命脾肺呢?或者不叫做右手肺脾命,左手心肝肾?为什么这样配起来呢?它主要是根据了五行相生。就是我们讲的五行相生,和气机的升降。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配属的。得出这么个结论来。
寸口脉象主病的意义,在临床上常用“独异”主病的概念。即首先综观三部脉的共同特征,了解脉象变化与病性病位的关系,如:弦主肝病,濡主脾病,洪数多主热证,沉紧多主寒证等;然后再比较六部脉象,是否在某一部位有独特的变化,根据脏腑与寸口脉相应的关系,推测发病部位。
5.分候的應用和原理分候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像,《医桉》裡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明显的差别,按照周学霆《三指禅》上面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寒证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分而不分,不分而分”,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必要机械的去分。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桉的时候,你非要写一个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所以我说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相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可能解释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要考虑它是候的哪一个脏器,病变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碰到的,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或者肝鬱脾虚。肺热炽盛的时候,可能右寸脉大一点。肝阳上亢,上实下虚的时候,可能关弦尺弱,寸大于尺。这种情况是可能有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关脉就弦,尺脉就弱,就没有力量,关脉就很硬。这种情况,左关弦、右关弱,肝气犯脾,肝鬱脾虚,像这种情况,还是可以见得到的。我举两个例子。还有一些例子。就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这是在很早以前了,可能三十多年之前,一年春节,我到岳母娘家,春节,没什么事干,大家都放假,岳母娘隔壁,旁边是铁路,上面一个技术员,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两个人聊天,他讲,我平常没事,那时文化革命,我没什么事,我找些中医的书来看。我一看,中医的诊脉,看舌子。那些我都看了一下,我就不知道,诊脉浮中沉,寸关尺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哪个地方是寸,哪个地方是关,三部九候是怎么回事?我跟他讲一讲。他理解了以后,他说那你给我看看我的脉是什么脉?我一看他的脉的时候,诊了以后,就发现他的右寸脉比较弱,右寸脉。两个手的寸脉比较,其他的关尺比较,发现他右寸脉弱一点。他说,我有什么问题没有?你看我的脉怎么样?我说,脉整个还好,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我话不能说绝了,我说好像右寸脉显得弱一点。他说,右寸面显得弱一点,那是什么问题呢?我说,按道理来说,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那应该是你的肺比较虚弱,应该肺有的问题。原来咳嗽过很多年,得过肺结核。不过几年已经好了,没有问题了。已经钙化了,后来照片说没事了。我说,那没事可能就是你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吧!肺气虚了一点吧。我就这样讲了。春节回来,隔了一个月,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来,他说,你这个脉看得很灵,你上次说我的肺有一点问题,一上班我就有一点怀疑,我就去检查了一次,一透视,说我肺结核复发了。你这看脉一下,把我这肺结核就看出来了。这个不能说我灵,我确实发现他那右寸脉是弱了一点,是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那时部队裡面西学中,到北京去上课,那是导弹部队,就是现在的二炮,发火箭的这种部队。在北京的昌平那个地方办班,办班也是讲完了脉诊以后,那个西医的同学,大家都要我给他们看看脉。你教我怎么摸脉。告诉他们方法,都要试一试。摸摸他是什么脉。在摸脉的过程裡面,其中有一个女西医,她的右尺脉特别弱。两个尺脉,那个右尺脉摸上去就很弱,确实,两个迟脉弱的我看还很常见。尺脉弱,并且右尺脉比左尺脉更明显。老是在那个地方摸,摸了左手又摸右手,摸了右手又摸左手,反复在那裡摸,那个医生她就觉得有点,说你老是摸我这个脉,当然我没有说是摸的尺,还是什么,反正两个手比较,摸了这边又摸那边,别的人摸一下就过去了。她说你老师摸我,这是什么问题?我说,好像和其他的不同,你右边的迟脉比较弱。她说,那是什么问题?我说,按照中医讲,尺脉是候肾,尺脉弱应该是肾虚。她讲,你这说得对,我这个肾切除了。哎呀,不对,我切的说左边的肾。你现在说我右边的肾。我右边的肾好的,没切。西医,左边的肾就是左边这个腰子。我说我们中医讲的肾,不完全等于这个腰子。是肾气,肾精,阴阳这个问题。应该说,按道理,你的右尺弱,我们中医讲,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右手应该是主肾阳,如果你右尺特别弱的话,应该是肾阳不足。你应该有畏寒、肢凉、小便清长。中医一类的表现。她说:对,我肾切了以后,经常腰痛,小便清长,夜尿多,怕冷。所以从这个病人看了,那也不是我那个,确实一摸起来很明显的。有时候确实有这种情况。我这裡讲的都不是假的。都是真正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所以某一部脉独异,这个独异只能说他特别显得大,特别显得小,特别有力,特别没有力。这方面来理解它。当有异的时候,要考虑它所候脏腑的病变,这就是我的观点,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要分,你的左手怎么样?右手寸关尺又怎么样?不是那么要分。但是当发现有异的时候,应该要分一分,分就怎么呢?就考虑它所候的脏腑。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看法的,并且有人说得很难听,说中医就是玄学,为什么?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液,在同样的一个血管裡面跑,一个血管这么一寸多长的地方,你就心肝肾肺脾都反映出来。这简直是胡说,玄学。比如说余云岫,就是废止中医,要剷除消灭中医,他在上报国民党中央的那个中医提桉第二条裡面讲,“其临证独持桡动脉”,妄分一部分则血管为寸关尺三部,以支配脏腑,穿凿附会,自欺欺人。”也有的认为,有按寸关尺分候的,也有按浮、中、沉分候的。既然是这样的,那为什么还有一个,我们刚才不是讲过,(左)浮取是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就候肾。这边(右)的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既然是左手心肝肾这样候,又可以寸关尺来候,又可以浮中沉来候。那我到底按哪一个呢?说明你们中医本身看没有一个准确。你就是乱在这裡自己穿凿附会,自己乱讲的。同一个部位的划分也不全相同,既然是最这样,为什么又把小肠配这裡,配那裡。大肠配在寸脉,又可以配到尺脉上。这都是人为的,并不是客观实在。因此,对这个理论上不承认的,你这个理论上没有客观基础的。这是一种不承认的问题。现在我们确实发现,某一部独异的时候,是可以反映不同的脏腑。那又怎么说呢?你说是搞玄学,我确实是并不是有意欺人,脉学学得好,我本事高。一摸脉就看得出来。不是这个目的。确实发现有的地方有特殊的改变。那么这个到底怎么去解释呢?我后来也是老在想,开始给同学讲课的时候,老讲不通,怎么回事?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演节目,看到那吹笛子。这是想到,要解释这个道理就想到吹笛子。一根管子,一个孔裡面进的气,在这裡吹,为什么按着不同的笛孔的时候,就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来呢?一个心脏压出来的血,一条血管裡面跑的血,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就是从这个来了解,为什么一个管子,一个笛子裡面同样吹气,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声调。再比如说二胡,二胡正好是两根弦,二胡按的地方不同,也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我没有道理解释,我解释不了,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解释出来,为什么心肝肾肺脾命,它会有不同的变化,我没办法解释。我说要解释,我看这个二胡,笛子,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是可以有不相同的,《内经》裡面曾经也有过这样的解释。它说“气之过于寸口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鱼以反衰,其馀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特别是后面这段话,它说寸口这个脉搏跳动的时候,就像水过滩地一样,关部这个地方不是高出一些了吗?水从这裡留过来,从这个滩上面过去,一过去了以后,它还有一个缓冲起来,“其馀气衰散以逆上”,那就像我们讲的什么?心脏在跳的时候,形成一个压力。就形成一个脉图的升支,升支以后降,降了以后还有一个回波,一个返折,还有一个重波。古人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它可能和水的流动,血管在这个地方流动有一定的关係。大家不知道坐过漂流,坐过没有?可能有的人漂流过,我们漂流,坐在那个皮划艇上面,如果河流平坦的时候,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大家惊喜的是什么?过滩的时候,这个水要冲下去,这样一下特别感到惊喜,水的深度,水的流速,水量什么的,在这个地方就反映得最明显吧!在平坦的河道上看不出来,一个滩的时候就体现得出来。寸关尺,寸口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水流过滩的地方一样,所以《内经》已经讲到了,“上鱼以反衰,其馀气衰散以逆上”这么一个问题,它已经体会到了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时候,通过这个地方的脉搏来反映,是不是那个反映它裡面的流速,流量,下面的坡度有多大,裡面的水有多深什么的,就反映得很明显。实际上,这样一个问题,按照现在来说,可能就很流体力学有关係。专门研究流体力学的,流体在运动的过程裡面,它的一些力学原理。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研究。曾经有人跟我们合作研究了一下,湘潭大学的袁农蔚跟我们研究过,没研究下来。就是这个脉搏跳动的过程裡面,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它会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说在这个地方流动,是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变化。我们看这个血管,如果在这一段距离之内,应当相当于那一段河流比较通畅,河床看不出什么,但是它经过这个地方,很快它进入到掌中去了,这个地方,就是处于这么一个特殊的位置上。所以这个地方,可能是反映很多的信息。我们现在信息还没有到一个能够认识、发现的程度,我想这裡面是应该有差别的。我们现在的研究,还仅仅是这么一个探头,探在寸口,或者是三个探头,寸关尺,这个地方探着,看它的波动的什么波幅,升降的速度,只谈了这么几个东西,它整个的力学原理,信息原理,还远远没有研究到。如果多维立体的,多角度,多个节点来进行分析,可能裡面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还不好说,中医的诊脉,三部九候就是玄学,就没有一点道理,纯粹是用来自欺欺人,还不好说。但是现在也还没有一个好的理由,拿出充分的资料,能够说明它有科学原理。它的理论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讲透。只能够举这么一想例子,来进行解释。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怎么样分析和运用,意见它的原理是什么,有这么一些看法。诊脉的部位,我们讲了很多,从全省遍诊,古人恐怕开始就是“广络原野”,凡是有血管跳动的地方你就去按,按出有什么问题?发现有什么特殊的么有?所以是遍诊全身。由全身的三部九候,变成只诊寸口,趺阳,人迎,太谿,缩小了,后来发现这诊全身太多了,就找几个重点部位来诊。由三个部位慢慢又变成一个部位。所以说由繁,由广,慢慢精到,紧缩了,但是这一个部位又太简单了,又把它一个部位又放射开来,变成三部九候,这样是由全到简,简中又有繁。是不是整个脉学的发展过程,几千年来,中医诊脉的发展,是不是一个这样认识过程。这是讲诊脉的部位。
三、诊脉方法“切脈之事,明於書本,未必明於心,明於心,未必明於手”
(一)时间
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由于脉象是非常灵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它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并受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说明清晨是诊脉的理想时间。但这样的要求一般很难做到,特别是对门诊、急诊的患者,要及时诊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诊脉时应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脉象才比较真实。
(二)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图5-3),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如果是侧卧,下面手臂受压;或上臂扭转,脉气不能畅通;或手臂过高或过低,与心脏不在一个水平面时,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医存》说:“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行;若覆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弛;若身覆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因此,诊脉时必须注意病人的体位,只有采取正确的体位,才能获得比较真切的指感。
(三)指法
指法是指医生诊脉的具体操作方法。正确而规范地运用指法,可以获得比较丰富而准确的病理信息。临床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灵敏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则)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的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而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
指医生布指之后,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用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时一般三指均匀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配合运用,以求全面捕获脉象信息。
(四)平息
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平息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指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由此可见,凭医生的呼吸对病人的脉搏进行计数的方法是有科学根据的。另一方面,在诊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即所谓“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脉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以避免医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绪的波动而引起脉象变化。
(五)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诊脉时间过短,则不能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等变化;诊脉时间过长,则因指压过久亦可使脉象发生变化,所诊之脉有可能失真。古人提出诊脉需要诊“五十动”,其意义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变化,了解脉搏跳动50次中有没有出现脉搏节律不齐的促、结、代等脉象,或者是否有时快时慢、三五不调的脉象,如果在脉跳五十次中不见节律不齐的脉象,则以后的脉搏跳动也就一般不会出现了。二是提醒医者在诊脉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得随便触按而草率从事,正如张仲景所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亚健康手法调理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