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化内科成功完成了我院首例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ESD主要用于消化道粘膜病变(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粘膜下病变(脂肪瘤、间质瘤、平滑肌瘤和类癌等)。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而且切除病变器官后,往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避免肿瘤残留与复发,与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或胃肠道早癌根治术相比,ESD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原器官的功能。
患者黄某,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肿物,超声内镜检查提示为“粘膜下肿物”。为行直肠肿物切除术收入我院消化内科。科主任李腾庆及主治医师黄寅研究病情后认为患者适宜行ESD。于是向患者介绍该手术流程并取得知情同意后,遂安排开展此项手术。手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经过大概40分钟,完整切下约1.5×1.5cm大小肿物,创面无明显出血,全程患者无不适。手术后当晚禁食,第二天即可流质饮食。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为了顺利开展该技术,消化内科医疗团队深入学习理论基础,积极借鉴外院先进经验;并自费购买猪胃开展了数月的动物实验,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反复操作练习,为该技术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我院引进的奥林巴斯电子胃肠镜系统是目前在消化内窥镜诊疗领域最先进的系统,能够更加清晰、仔细地观察消化道内壁的微小组织和隐藏病变,帮助医生准确、迅速地发现早期病灶,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对于早期消化道癌症的诊疗能力,为ESD术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患者治愈肿瘤的信心。该例ESD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消化内科诊疗技术又上升一新台阶。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
(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明确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或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时,可行ESD术。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平滑肌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主动穿孔的发生,可内镜下钛夹缝合、荷包缝合或OTSC夹子缝合。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