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里的赵又廷,像极了三甲医院的好大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5/4/5 15:51:33   点击数:
  朋友推荐《问心》时说:国产医疗剧终医院了,赵又廷演的很像老百姓会遇到的好医生。

打开《问心》,所言不虚。

01

狭窄逼仄的门诊走廊,一低头就可能撞人的挂号大厅,24小时笼罩在冷白光下的急诊留观室……没有通常医疗剧用18层滤镜营造出的舒心与整洁,这部剧里医院日常。

赵又廷演的“好”医院的大多数时候面无表情,只在和病人交谈时才略略抬起眼睛,压低嗓音说出的只言片语好像有一半闷在喉咙里,比环境音还低八度。

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一天门诊看上百个号,做四个造影检查,又去急诊室帮同事顶班,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后……却产生了医疗纠纷。

周筱风接诊过的病人王先生两天后心梗猝死,家属前来质问:

为什医院,你们怎么还能让他走了?

你们当时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你们真的尽全力(挽救)了吗?

如果得到即时救治,63岁的王先生至少还能再活二十年,这是心外科副主任林逸的判断。医院前,他也质问周筱风:

你晚上睡得安稳吗?

作为医生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然而,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我们看到的是周筱风甚至比生活中我们实际会遇到的医生做了更多。

王先生入院时,周筱风对病人做出存在猝死风险的警告,并要求他进行下一步检查。但王先生因为症状减轻自己判断没有大问题,又舍不得一万五的造影检查押金,医院,也签了知情同意书。

当时突然有病人需要急救,周筱风请王先生务必等他回来。结果,人趁乱走了,周筱风一通忙完再回来找不到人,还报了警。两天后,王先生病情恶化再次被送往急诊室时,医生已经无力回天。

周筱风的接诊流程完全符合医疗规范,也再三和病人强调风险严重性,但在还有其他急诊病人的情况下,他没有看住病人。受到家属问责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为自己辩护:医生不是病人的监护人,不能限制病人的人身自由。

这话没错。

但另一位副主任林逸对周筱风的质问同样掷地有声:看病不是吃饭,想吃就吃,医生不作为的后果是,病人的命就没了。林逸也不是出于私人矛盾背刺同事,是他在大街上发现王先生胸痛有异常,亲自送到全市唯一一家拥医院,并亲手将病人托付到周筱风手中。

事实没有任何模糊地带,从王先生入院到离开,他的每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清晰地被监控镜头记录下来。如果观众选择把个人情感代入周、林两位医生和患者家属任何一方,都能与他们共情。

谁都在理,谁都憋屈,道义、人情、规章制度,当三个角度指向不同结论时,我们无法三选一。

然而死生事大,如何问责?向谁问责?置身事外的观众只要不极端地站队任何一方立场,也都无法客观结论。

这就是医患关系的复杂性。

而这件事,医院中发生的众多医疗纠纷中最简单的一种。

电视剧最终呈现了最理想的解决可能性,王先生医院的全部监控录像后,仿佛陪父亲重走人生最后一程,无法言之于口的悔恨在这一刻释怀了。

周筱风大夫向病人家属真诚道歉,出于同样无法言之于口的原因,在道义上,他的确应该,也可以千方百计留住这位讳疾忌医的病人。

院方给周筱风全院通报批评处分,引以为戒。

02

近两年,除了那种披着医生外衣谈恋爱的偶像剧,国产医疗剧已经很少让观众踩坑了。从去年到今年,相继出现了《亲爱的生命》《关于唐医生的一切》《白色城堡》等佳作。

和其他职场剧有所不同,医疗剧有其重要的社会功用。因此,评判一部医疗剧的优劣,通常有三个维度:普及医疗知识的专业性、故事的合理性和对生命关怀的人文性。

前两者相对容易达成。

以前,观众经常在医疗剧中发现专业错误,比如《心术》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青年医生》为病人注射9%的生理盐水、抽取病人cc验血,《外科风云》没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等。

类似的错误几年前就已经很少了,很多医院的医疗团队在片场随时顾问,比如《急诊室医生》医院大夫跟组,《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医院的心外科主任做编剧顾问的同时,也请医生到拍摄现场,手把手指导演员下刀、缝合等所有操作细节。

剧情方面,医疗剧通常采用单元剧的形式,在工作中刻画医生性格的长线情节穿插各种疑难杂症病例的短线情节。医院深度采访,情节多源自真实案例。《问心》的编剧在创作初期医院,深度交流近50位一线心脏科医生,加了多位医护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hxnk/29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