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晋院士实现科学梦想的路该怎么走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5/1/1 11:34:35   点击数:
  <

原创健康报健康报

近日,以“点亮科学梦想,启迪智慧人生”为主题的“新晋院士与海医青年话成长”访谈活动在海南医学院举行。年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学专家马骏,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心血管病学专家王建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专家黄晓军与海南医学院的“学生记者”畅谈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本期,我们将海南医学院的“学生记者”与院士们的精彩对话内容分享给读者。

马骏(右六)、王建安(右五)、黄晓军(左五)三位新晋院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学院校长陈国强(左六)及学生记者在活动现场合影。

马骏:打破规则需要时间和耐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常务副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学生:

您是如何走上鼻咽癌研究道路的?

马骏:我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山医院(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放射科,我当时的科室主任是做鼻咽癌放射研究的,他将我带去了耳鼻喉科,在那里,我开始了对鼻咽癌的感性认识。在对鼻咽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我决定继续深造,在导师的带领下逐步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当时,我国的医疗水平比较落后,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年,我们的老院长从国外回来后鼓励我们出国进修。年,我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这对我来说是专业能力的一次大提升,回国后,我就投身对鼻咽癌的研究中。这种疾病在广东及其周边高发,同事们合作开展了一项包含多个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后来,我和孙颖教授一起带领着我们的团队走到现在。

学生:

在数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

马骏:不论是从事临床实践,还是做科学研究,遇到困难其实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不要气馁。比如,我们团队一开始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非常困难。一个新的团队要在国际上发声,打破原来的规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为此,我们反复研究,努力做好试验设计,抓好试验的质量,并请国外专家经常来观摩指导,与此同时,团队也主动和国内同行交流,不断提升我们的学术影响力,最终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学生:

据了解,您会想方设法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放疗计划,以减小疾病对患者日后生活的影响。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个您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马骏:我年轻的时候救治过一名患有鼻咽癌的音乐老师,他希望我能在尽量帮他治好病的同时,不要损伤他的鼻腔、口腔神经,这样就不会影响他的职业生涯。我在和同事们一起制订他的放射治疗计划时,特别花心思帮他保护好周围的器官。这个患者非常幸运,后来复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没有明显的口干,听力和发声都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如果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这样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诊疗,那么他们的生活质量一定能得到提高。

学生:

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您的从医路上,有没有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榜样?

马骏:我国著名的内科专家张孝骞教授有句名言:“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我的母校非常重视基础教学,重视细节,训练学生做事一丝不苟,这为我打下了好的基础,对我后来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

后来我来到医院工作,我的老师们工作非常细致,待人也和蔼可亲,他们的言传身教时时影响着我。我们首任所长梁伯强院士借鉴国医院,建成了国家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借助这个平台持续地培养一代代的肿瘤学人才,医院一步步医院的前列。

学生:

您受美国临床肿瘤协会邀请,牵头制定了《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指导了全球的临床实践。该指南系肿瘤领域首部由中国学者和学术组织领衔制定的国际指南。让这个指南获得世界认可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您是如何做到的?

马骏:这些年,在很多国际会议上都有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报告,团队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

我们邀请了包括加拿大、美国、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专家一起主持了指南的制定,一年开几十次的现场会议,进行无数次的讨论,最后终于高质量完成了指南的制定,一次就顺利通过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50多个专家的评审。

正是由于我们团队细致、努力的工作,包括高水平的英文写作,指南才顺利通过了评审,给团队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王建安:经常问为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学生:

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开发中国瓣膜、独创“杭州方案”的故事吗?

王建安:我刚开始做医生的时候,想把内分泌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但后来转到心内科实习的时候,看到奄奄一息的患者在除颤后一下子活过来了,就坚定不移地要把治疗心脏疾病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追求。曾经很多心脏疾病只能依靠外科手术治疗,而高龄老人等一些人群很难耐受,接受手术治疗的风险很大,介入手术的出现为这样的人群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团队研发了适用于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器械和瓣膜修复器械,创新“基于瓣上结构选择瓣膜”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理论和方案(后定名“杭州方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令我感到自豪的是,现在在一些国际会议中都会有“杭州方案”的专题讨论会。我们团队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杭州方案”。

学生:

您从医近40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很多感悟。您想对刚走上从医路的医学生说些什么?

王建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算是身旁的普通人也是你们人生中难得的老师。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都会对疾病造成影响。医学不仅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hxnk/2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