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内科需要学习正念从疾病疗愈医患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8 14:24:18   点击数: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

作者

觉心正念大谦老师

首发

张博士解焦虑

年11月6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举行的学术会议上,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正念降血压」的科研成果。结果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正念训练干预组收缩压平均降低5.9mmHg,远优于强化常规护理对照组的1.4mmHg。

也就是说,不用吃药,只凭借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和对健康习惯的自我意识觉醒,就可以降低高血压。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震撼?而背后的原理,还要先从下面的2个故事说起。

卡巴金博士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企业家的故事。这位企业家拥有一个非常大的公司,他也非常热爱他的工作。他曾长达40年每天工作从不休假,直到心脏病发作被迫退休。接着,这位企业家做了手术和一系列治疗,病情暂时控制住了,但他却陷入了绝望和迷茫之中。因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让他觉得生活彻底完蛋了,人生丧失了意义。

显然,传统的医学治疗手段无法根治这样的“心病”。于是他的心脏科医生把他介绍到了正念减压门诊。刚开始他并不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对正念也没抱有任何期待。但在八周正念减压治疗之后,他竟然神奇般地想认真活下去了。

八周正念治疗并没有立刻治好他的身体,他依旧患有心脏病,生活中也依旧有着一大堆问题。但是,正念让他学会了接纳生活原本的样子,对未来所有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正念也让他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意识到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

无独有偶,哈佛医学院的罗恩医生曾讲述过他亲历的一次由心理压力导致身体问题的典型案例。

一次,一位心脏病患者来就诊,医生在描述病情时说她患有TS(三尖瓣狭窄,tricuspidstenosis),但患者却理解成了“终末期状态”(terminalsituation),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这位患者变得焦虑和恐惧,呼吸急促脉搏加速。随后,她的肺里布满液体,不断恶化并陷入大面积肺水肿。尽管医生及时实施了抢救,但她还是因为心力衰竭在当天去世。

虽然看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位患者“以为自己即将死去”的想法,直接触发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在面对困境时,免疫和激素系统出现变化,对疾病更为易感,也就更容易出现各类躯体症状。那些长期遭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疼痛等慢性疾病和躯体症状的人,往往承受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身体不适带来焦虑、烦躁、难过、绝望等情绪,而情绪反过来又会让他们承受更多的痛苦,这就是“双心疾病”的具体体现。

“双心疾病”是指心脏和心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及互相伴随,导致并加重的一种疾病。与之对应的“双心医学”则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古语“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便是双心医学的古代表达。

长期以来,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在寻找“双心疾病”的应对方法。正念便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患者减弱心理上的恐惧,同时能真实感受当下身体的不适和疼痛。作为一位双心医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慧(现任副院长)曾在她的文章中分享了双心医学中正念应用的临床感悟。

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刘慧

“根据多年的双心临床经验,双心疾病症状特点,均源于「非正念」的生活方式,症状背后均与缺乏正念态度有关。患者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无法与压力共存,在追悔过去和担心未来中被杂念裹挟,导致以胸闷、心慌等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躯体症状。而患者对这些躯体症状难以保持不加评判的觉察,对疾病没有开放的态度和接纳的胸怀,没有“活在当下”的智慧。导致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hxnk/29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