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6日讯12月14日,湖北心脏康复联盟成立大会在黄石召开。中国心内科泰斗、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胡大一教授应邀与会。次日,他携几位亲友专程赶到联盟单位医院。“这也是我医院。”胡大一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透露,父母是自己为医之道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从医50多年来,在对医生职业的理解以及对待病患的态度上,受父母影响颇深。
年,襁褓中的胡大一跟随医院(医院前身)。胡大一的父亲李公恕是眼科医生,年担任医院第四任院长,母亲胡佩兰是该院第一任妇产科主任,最早在汉推行苏联的无痛分娩术。
胡大医院旧址记者苗剑摄
被聘为医院名誉院长的胡大一透露,医院筹建心肺预防康复中心外,12医院开通后,医院心内科线上线下互动,建立疑难病例会诊机制,实现远程会诊和学术交流。这意味着,医院的心血管疑难病医院直接挂号找他看病。在武昌生活学习过8年,直到9岁才离开,胡大一说:“医院继续尽力,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父亲做榜样:与人为善从不端架子
81岁的陈佩菊是医院感染科退休医生,也是李公恕的学生。
医院旧址,儿时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记者苗剑摄
年,李公恕时任学校解剖教研室老师。听说河南三门峡地区发现了人体骨骼,李公恕就带着一起她去拣骨骼。“李老师和蔼可亲,从来不端着老师的架子。”陈佩菊说,骨骼很重,拣回来后全是李老师分捡归类一一打包好。那时供水是水车每天早上送来,一个人一天只有一盆水。当时天热,出去一天回来,身上又脏又臭,正在发愁水不够洗,李老师把自己的水省了一半送来了。
“李公恕院长很和气,一点领导的架子也没有,每次见到都是一脸的笑。”医院87岁内科退休护士余环保印象深刻。
在胡大一的记忆里,父亲一生与人为善,对同事、对下属、对邻里、对妻儿,当医生、当院长、当老师,凡是相处过的人,都会念他的好。每逢下雪,父亲总是起得最早的人,把自家与邻家门前的雪扫清。与邻里孩子有了磕碰,父亲都会教育他们,向邻里道歉。而母亲从未对患者发过火。
“只要患者找我要电话,从来都不会拒绝。”胡大一坦言,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为医之德,父亲的“善良、包容、忠厚”和母亲的“严谨、刚毅、自强”的精神深深影响并激励着他。
母亲言传身教:坚持随访,做“双心医生”
在医患矛盾日益激烈的现状下,医生如何保持“仁医之心”?
胡大医院的医生讲自己的为医之道记者苗剑摄
胡大一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谈起了自己的母亲。“我选择做医生,是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她告诉我,做医生一定要有‘双心’。”多年来,胡大一一直为推广心脏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的心血管“双心”治疗不遗余力。这一次他谈到的“双心”还包括“责任心”和“同理心”。
陈佩菊告诉记者,胡佩兰医术医德在医生和病人中有口皆碑,被人誉为“送子观音”。“母亲日夜扑在工作上,医院只有一墙之隔,‘胡大夫,有急诊!’经常深夜有值班医生在院墙那边喊,母亲披上衣服就会出门,这是母亲的责任心。”胡大一说,母亲胡佩兰行医70年,退休后在社区坐诊28年,风雨无阻,98岁高龄每周还坐六天门诊。
听父亲的学生陈佩菊讲述往事,胡大一教授很是激动记者苗剑摄
胡大一说,他的家中一直保存着很多手写的本子,都是母亲在对病人随访时做的记录。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母亲随访都是靠写信,或者到患者的家中。从最初的手写本,到后来的电话通讯本,再到手机通讯录,这是她坚持了一生的职业习惯。
“没有哪一个医生能够一次把病看好,病人回家后有没有按时吃药,吃了药后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出现副作用,都会影响疗效。”从第一天当医生开始,胡大一将母亲这个职业习惯延续下来。在他看来,医学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医生的诊疗水平是在不断为患者的服务和纠错中得到提升的。对病人事无巨细地随时跟踪随访,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胡大一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