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我熟练掌握杂交水稻制种技能,还真让我过了一把‘出国瘾’。”近日,刚从孟加拉国“飞”回来的岑巩县注溪镇哨坪村麻力山组“土专家”杨秀刚高兴地说,这也是他第三次出国当“教授”。 岑巩是贵州省唯一的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示范县,去年,建成杂稻制种基地4.85万亩,完成杂交水稻种子交售50万公斤,总产值近2亿元,制种成了全县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制种产业,作为本土培育的贵州红四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安徽袁氏种业公司加强制种产业的合作,拓展了国外业务,也为国外制种业务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让一批制种“土专家”脱颖而出,“飞”出国门当上“洋教授”。 如今,岑巩县被选拔推荐出国当“教授”的农民达30余人,分别到孟加拉国、印尼、巴西、越南等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种技术指导,让“土专家”出国挣了外汇、见了世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洋教授”,让杂交水稻制种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造福当地百姓。(张能秋)
——摘自黔东南日报
岑巩水尾环境整改“整”出新天地驾鳌的垃圾清理完毕、信用社后面空地卫生死角清理完毕……近日的岑巩县水尾镇,无论是集镇区域、农家院落,还是公路主线、乡间小道,可见到镇、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拿着洋铲、扫帚、铁钳等工具对陈量垃圾、杂物、建筑垃圾、河道淤泥进行彻底清理的一个个感人场面。 自整改行动开展以来,该镇的 隐性成果的好处则更多,在看到党员干部们早起晚归卖力清理垃圾和杂物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表达了对自己之前乱堆乱放垃圾的歉意,并自发地加入环境整治大军中,共同努力打造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全民参与环境整治行动,该镇群众爱护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环保意识逐步在百姓心中扎根。“以前我们都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就想着家里干净就行了,现在才知道这种思想是错的,搞好卫生太重要了,村里看着干净,人住着也舒服多咯。”老寨村王保组79岁的吴永桐老人如是说。他表示今后不仅要讲究卫生,同时还要教育自己的儿孙们爱护环境,共同维护好村居的环境卫生。 一次全民清扫行动只是治标,如何治本才是关键。为构建农村清洁常态化,不让“脏乱差”顽疾反弹,该镇多次召开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进行讨论,通过落实责任主体、进行双模式网格化卫生管控、把环境卫生保护写进村规民约、落实村组保洁员、实行村民组长负责制、每周开展卫生巡查、执行奖惩考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此外,该镇还加快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硬件建设,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工程的建设,并投入8万元新购0个垃圾箱、投入万元新增垃圾池46个,拟增垃圾清运车2辆、清运人员2名,拟增集镇保洁人员5名、农村保洁人员60名。 如今通过环境整治的水尾,只见一条条沟渠清澈见底,一棵棵垂柳枝繁叶茂,一座座农家院落整洁靓丽。(彭圆兰)
——摘自黔东南日报
岑巩:“三保政策”激发带富新动力
季夏六月,艳阳高照,绿树成荫。走进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只见整洁的水泥路已修到各家各户,水泥路两旁,一栋栋农家别墅拔地而起,工程车、小轿车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岑巩县为切实增强村干部服务意识,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锻造脱贫攻坚“排头兵”,以天马镇苗落村为试点,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快推进村干部“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苗落村位于岑巩县天马镇东部,辖苗落、晓阳山、岩湾3个片区,共48个村民组户人,“村两委”共有村干8人。
在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过程中,岑巩县坚持“作风当先,实绩说话”,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方式,由所属乡镇对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建立了《苗落村干部工作制度》,规定村干部按时上下班,并严格执行签到签退和请销假制度,双休日实行轮班值守,真正做到决战脱贫“5+2”、服务群众“零距离”。同时,该村“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行“约法三章”,村干部每人年初预先交纳元纪律保证金,违反工作纪律按规定予以经济约束,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监督。
“现在的村干部真的很负责任,不管你哪时候去办事,都能找得到人,都能办成事,很多时候他们还亲自上门服务,我非常满意。”问起对村干部的满意度,当地村民周应兰竖了起大拇指。
试点村村干部报酬由基本报酬、绩效工资、目标奖励和合作社兼职工资四部分组成,将县财政发放的村干部报酬按7:3的比例划分为基本报酬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基本报酬按月发放,绩效工资年底集中考核发放,同时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0%作为村干部奖励绩效,经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考核发放。试点村年度目标考核参照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制定,奖励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元。此外,试点村村干部还通过参与村级合作社运营管理获得部分报酬,月报酬总计可达元以上,是非专职村干报酬的2倍。
自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以来,苗落村村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思发展、谋发展劲头十足。该村抓住全县实施党建扶贫“55破壳富民工程”契机,长短结合,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目标,动员群众发展优质烤烟、肉牛、肉猪、山羊、林下鸡等短平快产业,去年,烟农实现户均收入6.3万余元,全村通过“先建后补”扶贫项目实现牛出栏62头、猪出栏头、羊出栏只,为贫困户带来收益50余万元。
该村还大胆走出去招商,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放眼长远,引进了国有企业—黔东南州通林公司,采取“四管四结合”(即政府统管、企业主管、支部监管、群众托管;长效与短效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产业与生态相结合、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模式,建设0亩绿化苗木扶贫产业园。按“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运行模式,由村合作社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项目区农户土地等资源统筹起来,与公司合作发展绿化苗木、生态养殖、观光旅游、农家乐等产业,按照资金入股方40%、土地入股方占40%、公司方占20%的比例进行分红,预计实现资金入股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元、土地入股农户亩均年收入元。
村“两委”班子的激情也深深感染到了广大党员群众,园区建设启动个月内,签订扶贫资金入股协议份、流转土地0亩,签订土地联营合同份,进展迅速。目前,共组织当地贫困群众投工投劳人次,发放务工报酬07.8万元;建成苗木基地亩,林下生态养鸡场3个,存栏2.2万余羽。年春节前,村里评选表彰了5名优秀组长,并投入村级积累资金.2万元走访慰问了“三特三留”人员,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空前提升。
“现在这种职业化管理模式好啊,不仅让我们村干部收入有了保障,还让我们能够更加有尊严的为群众服务。”谈起村干部职业化管理的感受,该村党支部书记景进昌大加赞赏。
“从最初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到现在的先锋党支部,村干职业化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群众的感受真真切切,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县推广。同时继续坚持“从优秀村干中招考事业单位干部”、“在省定标准上另行增加50%兑现离任村干待遇”、落实“优秀村干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等政策,切实解决村干部经济上无“保头”,政治上无“奔头”,退职后无“靠头”的情况,全身心投入村级管理,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丽春说。(姚福堂徐学练)
——摘自贵州政协报
岑巩:生源地助学贷款圆寒门学子“大学梦”
高考结束后,岑巩县提前部署,认真开展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确保贫困学生应贷尽贷,让农村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圆“大学梦”。据悉,助学贷款是国家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办理的信用贷款。今年高考结束后,岑巩县教育局广泛宣传贷款政策,统一制发《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表》《生源地助学贷款流程图》相关资料,全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需要。岑巩县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全县困难家庭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经济压力。去年以来,该县共发放助学贷款人、金额.25万元,有效解除了贫困学子后顾之忧。(张能秋)
——摘自贵州民族报
主管:中共岑巩县委宣传部
主办:岑巩县新闻中心岑巩县网信办
总策划:陈永祥
总监制:周仁维
执行总监:杨政权
编审:徐学练
编辑:姚惠
请长按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