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医rdquo脉相承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20-5-31 0:41:58   点击数: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医护工作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时刻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走近十位“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见证他们在那段光辉岁月里为浙江的医学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葛琳仪:大道至简成就国医楷模

出生,国医大师,首届浙江省国医名师,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务院特贴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浙江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成长之路:

中医院校教育的“黄埔一期”

年,葛琳仪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医院校教育的“黄埔一期”学生,并拜入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良师门下,接受教诲,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医的临床疗效,从此全身心地入了中医之门。“当时的教学楼是一幢大楼里租来的其中两层,教室就在寝室对面,每天就是争分夺秒地学习。”就这样,葛琳仪废寝忘食地完成了6年的寒窗苦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医院中医内科工作至今。

幸运的是,葛琳仪刚从学校毕业就遇到了自己另一位重要的导师——年医院改组为“医院”时引进的国内著名中医名家吴士元先生。医院中医病房主任的吴士元每天带着葛琳仪查房,由中西医师共同参与,三年的悉心指导与病房锻炼,为她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术建功:

倡导“三位合一”中医思辨模式

从医近60年来,葛琳仪从未间断临床工作,如今87岁高龄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并带领学生临证抄方。葛琳仪病人众多,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疑难病、老年病。

临床上,葛琳仪倡导“三位合一”中医思辨模式,融辨证、辨病、辨体(质)为一体,强调辨体论治在中医治未病中的思辨优势。

在近60年的行医生涯中,每次遇到社会上突发的各种疠气疫毒,如年甲肝大流行、年“非典”、年手足口病等,葛琳仪总是挺身而出,亲率省内名老中医根据疠毒之气致病特点,结合地域特征,研讨、制定出行之有效防治中药处方,为有效地防治这些流行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医院管理:

医院中医急诊先河

随着病房中医急诊的开展和疗效的显露,葛琳仪大胆提出急诊科也必须有中医的参与,个别西医师当即否决了她的提议。面对反驳与压力,葛琳仪坚定信念,“中医古来便有急诊,病房能做,急诊怎么做不来?”坚定的语气和急诊时见到的疗效让人心服口服。

尽管困难重重,但葛琳仪的坚持最终获得显著成效。她领衔在省内开展中医急诊研究,并担任浙江省中医急诊协作组临床组组长,研制了“止血一号”等七种治疗出血、高热、疼痛及急性菌痢等的急诊有效药物。

学院院长:

实现全国首家高校异地搬迁

如今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占地面积多亩,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一批批的莘莘学子在这里享受着良好的环境、高质量的教学,而这一切,都源自20年前葛琳仪颇有远见的一份提案和发起的数项改革。

搬入现址以前,浙江中医学院位于杭州市庆春路原浙江大学旧址内。占地只有30多亩,周围都是民房,完全没有发展空间。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办学实际困难,葛琳仪多次牵头调研并起草了学院“移址建校”的议案,年终于获得浙江省人大会议通过。至此,浙江中医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土地置换移址迁校、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的高校,同时也开创了全国高校“移址建校”的先河,此后全国的高校逐渐开始进行的“移址建校”,大多都效仿葛琳仪当年创新的模式,实现了全国高校的迅速扩张。

名中医研究院:

创新“浙江模式”引领潮流

年,医院退休,但名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始终是她牵挂的事。为此,葛琳仪发起并筹建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年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在全国成立首家“名中医研究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致电祝贺,葛琳仪出任院长至今。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以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主要任务,建院以来,协助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做好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对象的培养工作,并开设名中医门诊。此外,研究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选派名中医到基层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医疗合作和学术交流,形成研究院与地市联动模式,巩固合作网络体。

目前,葛琳仪领衔的名中医研究院创新的“群师带群徒”“师生同临床”和延伸基层“建立工作站”等模式,已成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浙江模式”,引发全国各地的热烈反响和纷纷效仿。

淡泊名利德艺双馨:

她说她只是个普通的医生

尽管曾经是一位主导改革的风云人物,但几乎所有葛琳仪身边的学生、同事和患者们都用“低调”来评价她。

葛琳仪曾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骑就是25年。“这是我每天强制锻炼的方式。”葛琳仪笑着说,直到一次下雪天滑了一跤,家人不让她骑车了才作罢。

“评奖从来都让给别人,大多时候都是我们学生偷偷帮她报的。”“医院一说上电视、登报纸宣传,葛老总是摇摇手,让给别的专家”……而葛琳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唯一心愿就是回到临床,继续做一名普通医师。

“到这个年纪,能看病的时间也不多了,也没什么要求和想法,就想尽自己所能再多看几个病人,病人好了就很开心。”这是葛琳仪现在最常说的话,这也许就是“大道至简”境界的淡然吧!

陆琦:为总理看病的浙一医生

陆琦,出生于年,浙大一院痔科(肛肠外科前身)创始人,并在~年担任首任主任。年创立肛门外科,作为创始人,他把祖传秘方内痔插药献给国家,年院系调整,肛门外科随普外科搬迁到浙大一院,设床位12张,改名为痔科。从医几十年,在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肛肠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内痔插药的祖传药物,至今仍在临床沿用;国内首创的负压套扎器,曾给众多患者带来福音。年,他将内痔圈套器改成吸引式,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年,在国内并列最早开展研究的有直肠吻合器用于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手术,年国内最早开展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膜炎,远期疗效良好,此后又把此手术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全大肠血管瘤。他在年创建《中国肛肠病杂志》,并担任第一任主编;曾担任中华中医学会肛肠学分会副会长,被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誉为“痔科元老”。

被紧急选派到北京为总理解决燃眉之急

在陆琦教授的从医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于年至年为周恩来总理治疗痔疾的经历。年深秋,周总理正待要去东欧诸国进行国事访问,突发痔疾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炎症,急需治疗控制炎症,以不影响出访。

中央保健局商请卫生部尽快选派医生给予诊治,得知浙江医院痔科的医技水平名列前茅,最终选派时任痔科主任的陆琦医师担任这一特别的诊治任务。出于保密,他当时被告知是去外地会诊且很快乘坐专机去了北京,直到见到中央保健局的同志,才知道患者是周恩来总理,顿觉责任重大。

为了在不影响总理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下,处理好炎症,陆琦根据总理的发炎症状,凭藉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出了祖传的中药处方,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就地配药,先作应急性消炎治疗,每天上午为总理检查、换药,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诊治,炎症得以控制,日益好转,总理甚为满意,也按原计划日程顺利出访,陆琦回杭时总理还特意送给他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

再次为总理对症下药

年底,周总理专程来杭治疗痔疾,下榻在西子湖畔的杭州饭店。为方便给日夜操劳的总理治疗,陆琦也住进了杭州饭店,犹如总理的贴身保健医生,随时观察诊治。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针对总理的痔疾症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陆琦决定采用内痔插药疗法,果然见效,经过短短十余天的无痛治疗,终于使总理的痔疾得以基本痊愈,解除了总理长期来痔疾的困扰,总理对此非常满意,一再称赞。

转眼新年春节将临,总理一行将离杭返京。临行前,和蔼可亲的邓颖超同志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陆琦当时在佑圣观路的家中,特地看望陆琦的母亲、夫人以及孩子们,还与他们聊起了家常,表达了谢意,同时还邀请了陆琦及其妻子到北京过年。

心系科室建设

陆琦还心系科室建设与发展,由于当时痔科病房小,条件差,病床少,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因此,总理在杭州治疗期间,他曾向总理表达过想建新病房的心愿。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年专科楼才动工兴建,建筑面积余平方米,七层,年竣工,了却了陆琦多年的心愿。

年痔科搬到了专科楼,床位从12张增加至32张,痔科改建为肛肠外科,现今核定床位已达近张。

郑树: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给病人希望

郑树,年出生,浙江大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及临床实践,坚持5年创新性的大肠癌基础到临床转化的系统性研究,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肠癌防治途径。

从不拒绝病人

在临床实践中,郑树擅长常见良恶性肿瘤的诊治。作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先驱者,早在40年前,郑树已认识到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时,已开始根据肿瘤不同的生物特征来分别拟定治疗策略,身体力行地推行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精湛的技艺,良好的医德,使郑树在外科界声名赫赫,前来向她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在她领导下的肿瘤学科点,早在十多年前就形成了多学科共同救治病人的理念,并养成了多学科定期讨论的习惯,而由此受益的肿瘤病人尤其是中晚期病人数不胜数。

任何时候不要对病人说不,要寻找一切办法帮助病人”;“要让肿瘤变成慢性病”,无论多少晚期、多少难治的患者,在郑树这里总是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最大的关心。许多经外院拒绝或认为无法治疗的病人,只要有还有一点希望,郑树总能动员她带领的团队的力量,给病人制定最好的治疗方案,从而延长病人生命甚至治愈患者。

推动浙江医科大学发展

在六十年的医、教、研生涯中,郑树确立了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大肠癌为特色的肿瘤预警干预防治学术体系,引领浙江大学肿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研究所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此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69人,其中有中国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赛克勒医师奖、美国南加州外科医生奖获得者,2名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研究者奖。曾获年度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等多项荣誉。

捐赠奖金50万成立“浙江大学郑树医学教育基金”

年郑树荣获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郑树将奖金50万元人民币捐赠与学校,发起成立“浙江大学郑树医学教育基金”,以支持和奖励医德医风良好,并在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与服务中取得优异成绩、作出重要贡献的医学师生。

“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是郑树心目中的医德标准,设立这一基金就是为了传递正能量,鼓舞士气,树立模范,弘扬医德医风,支持和奖励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的老师、学生和医生。

引领浙江大学肿瘤学科成为

国家重点学科

在六十年的医、教、研生涯中,郑树确立了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大肠癌为特色的肿瘤预警干预防治学术体系,引领浙江大学肿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研究所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此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69人,其中有中国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赛克勒医师奖、美国南加州外科医生奖获得者,2名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青年研究者奖。曾获年度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大学竺可桢奖等多项荣誉。

捐赠奖金50万成立“浙江大学郑树医学教育基金”

年郑树荣获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郑树将奖金50万元人民币捐赠与学校,发起成立“浙江大学郑树医学教育基金”,以支持和奖励医德医风良好,并在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与服务中取得优异成绩、作出重要贡献的医学师生。

“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是郑树心目中的医德标准,设立这一基金就是为了传递正能量,鼓舞士气,树立模范,弘扬医德医风,支持和奖励有责任心,能将心比心的老师、学生和医生。

李兰娟:传染病学领域杰出领军人

李兰娟,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协会的领导者。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发表论文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35部。她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为中国乃至全球有效诊治感染性疾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

开辟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为攻克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的国际治疗难题,自年开始艰苦攻关,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率先建立一系列肝衰竭预警预测模型,主持制定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明确了开展人工肝技术须具备的条件及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疗效判断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引领我国人工肝发展;推广李氏人工肝至全国31个省市余家单位,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首创李氏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的新方法,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挽救了无数生命。“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核心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创建感染微生态学,

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

肠道菌群严重失衡在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病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自年始在感染微生态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创立感染微生态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创建纳米抗菌肽治疗内源性感染和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的新策略,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肝硬化肠道菌群基因集,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该研究成果《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于年9月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杂志,并入选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担任第四届国际微生物组联盟IHMC主席,引领国际微生态研究。

指导全国新发和再现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参加中国感染性疾病科研规划的顶层设计,多次在抗击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战役中发挥领军人作用,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任务。尤其在应对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带领团队在病毒分子结构和起源、快速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疫苗研制、免疫发病机制、临床救治新技术新方法等全方位突破,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活禽市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源头,首次揭示病毒的关键基因突变促使病毒从禽向人跨种传播,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上头版头条发表,为政府决策、干预活禽市场、控制传染源提供了科学依据,防止了疫情迅速蔓延。

及时总结临床诊治成果和经验,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nglJMed,首次向全球揭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首次揭示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系统地提出了“四抗二平衡”治疗策略,同时针对国际上一直缺乏有效清除细胞因子风暴治疗手段的问题,根据李氏人工肝能清除肝衰竭患者炎症因子的原理,创造性运用李氏人工肝清除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病死率。

在病原发现后两天内,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诊断试剂盒,首个获得人感染H7N9检测试剂盒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推广至全国30多个省市,为早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挥重要作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病毒疫苗种子株,打破了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进口的历史。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第一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不仅避免了类似SARS的悲剧重演,还在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取得卓越成效,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堪称“国际典范”,成为领跑者,研究成果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彭淑牖:燃烧自己,用光和热温暖着别人

彭淑牖:年出生,自年浙江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至今,一直在浙医二院外科工作,期间曾于年赴英国伦敦大学、Belfast女王大学深造,是Sheffield医院外科高级访问学者。医院外科主任(年-年)医院大外科主任,至今依然活跃在手术台上,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并开展新术式。

几十年如一日

他几十年如一日,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创造了不少医学奇迹,深受患者的爱戴和同行的尊敬。

从医从教60余年,至今仍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抗癌协会杰出贡献奖等众多荣誉。已发表中英文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国家专利15项,受邀国际会议报告80多次。主编手术音像教材7部,主编和参编著作30多本,担任24家杂志编委。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国际上第一本英文肝尾叶切除专著,并受邀赴德国会诊手术。年同国际著名学者共同主编胰腺癌专著,由WillyBlackwell出版。

创立全新外科手术操作系统概念

在外科手术学方面,他发明的“刮吸手术解剖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外科手术操作系统概念,挽救了许多用传统方法不能进行手术切除的危重患者。由著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一致认为“PMOD的发明是当前手术技术发展的一大创新,以PMOD的使用,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外科手术的刮吸解剖法,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意义重大,有广泛的推广前景”。20余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刮吸手术解剖法和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实现了传统外科手术的革命,整个手术的四大基本外科操作――钝切、吸引、电凝、止血,只要运用仅有的一把多功能手术器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提高了手术质量,使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手术变成可能,使高难度手术从难到易、由繁变简。这项技术发明被誉为50年来外科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国际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在胰腺外科领域,彭淑牖创设“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这一世界性难题。该术式不仅操作简单医院开展。医院、北京医院等全国80医院推广应用,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本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国内外现行方法,是防止胰漏发生的技术性突破,可作为胰肠吻合的标准术式”。经法国学者前瞻性研究证实可靠并命名为“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此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著名外科教授克莱克评价说:“他的技术和创造在外科史上具有时代意义。”

在西方人领先的外科手术

领域里奠定学术地位

彭淑牖在国际上也享誉盛名。国际上许多知名专家,如英国皇家爱尔兰外科学会主席T.G.ParkS教授、国际胰腺外科权威HGBeger教授等对他的创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来自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外科专家也慕名前来参观他的手术表演。由于对国际外科界的杰出贡献,先后分别被美国外科学院(年)、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年)、欧洲外科学院(年)和法国外科学院(年)授予荣誉院士。在西方人领先的外科手术领域里,彭淑牖凭借他的手术方法和术式创新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近年来,针对肝切除中余肝再生效率低和肝脏ALPPS手术并发症风险大的缺陷,彭淑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末梢门静脉栓塞”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提高了肝再生的效率并有效简化步骤,挽救了一批复杂肝癌病人,虽年逾80,他仍为了钟爱的医学事业奋战在临床一线。

桃李满天下

在潜心钻研业务的同时,彭淑牖还将总结的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无私传授,帮助低年资外科医生的成长。他循循善诱、学风严谨、道德高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至今为止,他培养了近70名硕士博士,其中博导25名,长江学者4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争取发言机会,并且全程指导,甘做人梯。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中国外科学者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许多院校的外科领军人物。他培养的学生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方面达到甚至引领了国际先进水平。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时间都奉献给了病人和学生,在国际医坛打造出了被誉为“彭家军”的外科团队。

彭淑牖几十年如一日,在临床第一线默默地工作,就像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用光和热温暖着别人。他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医学事业,把时间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病人,用自己的行动履行着维医道以济世,从廉行而救人的做人宗旨。

严志焜:为心胸外科事业奋斗一生

出生,前浙江省医学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心脏分室)主任。

少年投身心胸外科事业桃李满天下

年少时的严志焜历经过战争中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几经转折读完小学和中学。年考入浙江医学院,年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年毕业后留校附属第一、二医院各科培训后开始从事心胸外科。60余年来取得无数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的学术成果,如今省内从事心胸外科的医生,许多师出严教授门下。

60年代

他的医学生涯,始终在不断探索创新、博采众长。早在年,实施国内首例心脏创伤急诊剖胸修补术取得成功。年研制成功钡囊扩张器治疗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近期疗效95%以上,远期达83.6%,最长随访愈30年,方法优于国外类似扩张疗法,国内若干省市广泛应用。

20世纪60-70年代开展肩胛下肌胸廓成形术修复难治性慢性脓胸伴支气管胸膜瘘;胸膜外支气管结扎抢救窒息性大咯血;气管支气管外科手术等的开展取得满意疗效。开展心外膜剥脱+大网膜包裹术心肌血供重建的动物实验,证实通过大网膜可建立心肌血供,但文革开始未能继续。

70年代

年文革期间在医疗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国内首先研制心脏生物瓣膜,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动物实验30余次取得成功,实验动物存活6个月以上。这期间得到了吴英恺、侯幼临、汪曾伟、姚震、詹越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亲临鼓励,终于在年成功应用于临床。在球形机械心脏瓣膜动物实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年在浙江首先临床开展心脏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为文革后国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年因三尖瓣退行变引起严重关闭不全第二次行机械瓣置换术病人至今已健康生活42年,生活质量良好,并正常参加田间劳作,为国内瓣膜置换术后健康生存最长病例。

80年代

年创用经肺动脉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年通过7例成人尸检(24小时内),获得我国人体心脏二尖瓣膜的瓣口有效面积及其结构等数据,研制成功“人造二尖瓣环”,并于年应用于临床,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心脏病提供有效疗法,首例病员至今已健康生存34年。当年新华社通过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各省市报刊予以转载,论文在全国首届心胸外科年会上宣读,获得与会专家代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hxnk/2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