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身份诠释军医本色记全军神经内科学

文章来源:内科_内科资讯_内科网站_专业的内科网站   发布时间:2018-11-6 13:35:01   点击数:
  

戚晓昆

记者

宋亚波刘浩生

编辑

闵俊

● ● ●

他是一名军人,又是一位医生,36岁时被任命为科主任,躬身耕耘30余年,在神经免疫疾病研究方面成果斐然;白手起家打造出神经病学界的金字招牌,在自身实力基础上创新疑难病会诊模式,惠及众多患者。他是一位人民军医,却有着不一样的多种身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戚晓昆的精彩人生。

军人:姓军为兵也为民

年,戚晓昆顺利考上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医院(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年考入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师从于朱克教授攻读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年顺利获得神经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医院神经内科。

“姓军”医院为军人服务是天职,医院作为驻地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医院作为部队后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承担国防使命,又要肩负社会责任。戚晓昆每年都会随“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深入到云贵、川藏等地为当地民众送医送药。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前两天,戚晓昆教授刚从青海玉树、西藏林芝等地义诊回来,采访中他讲述了当地医疗资源和条件有限,民众的健康意识较为落后,又身处高海拔地带,脑血管病的病发率较高等各种现状,话里话外透露着他对当地民众的爱与忧。“情系高原,爱洒雪域”,近几年内,他的足迹遍布云南迪庆、四川阿坝州等地,为余名少数民族群众送去健康。

戚晓昆曾说:“部队是一块特种钢,而军医应该是特种钢中最优质的部分,它们都需要不断地冶炼。作为军医要像大浪淘沙一样不断地去除思想上的杂质,而留取精华。”戚晓昆很好地践行了一名军人姓军为兵也为民的职责。

年7月10日戚晓昆在林芝市米林县下觉村健康宣教和义诊(新华社记者霍柯摄)

医生:对每位患者温柔以待

戚晓昆在出专家门诊时,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总是仔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他总是认真负责地一页页、一项项地阅读化验结果和影像检查报告,审慎思考,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在诊断病情时,他总是耐心询问,仔细倾听,认真检查。很多时候,就是在与患者细心的交流中,他发现了隐藏在疾病背后的蛛丝马迹,从而发现导致疾病的“元凶”,最终找到科学的治疗方法。

戚晓昆教授讲述了曾经收治的一例患者,年,一位19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嗜睡、头痛等症状。患者父亲听说医院具有多学科联合神经疑难病会诊中心,便求诊至医院,戚晓昆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到患者已处于中度昏迷,全身有胃管、尿管、脑室引流管、气管切开等各种管路。查体在痛刺激下四肢无运动,且已在外院行开颅脑活检术,国内权威神经病理专家均考虑为“肉芽肿性血管炎伴胶质细胞增生”。戚晓昆看完头颅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资料后,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诊断仍存有疑问,脑肿瘤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且也许该肿瘤是可治的。戚晓昆再三思考后做出了决定:“把孩子转过来吧!我们再试着明确一下诊断。”随后,戚晓昆精心为患者安排了神经内科ICU的床位。同时联系各位知名的专家到床边会诊,多位专家仍考虑为“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诊断。但戚晓昆发现患者头颅CT中有高密度影像,对脑肿瘤的提示性较大,于是他顶着各项压力,说服患者家属“再次行脑活检术”。脑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开始接受正规的肿瘤放射治疗,年年底患者意识转清。年5月的一天,患者和母亲来看望戚晓昆教授,戚晓昆问患者的母亲:“这是谁呀?”当患者母亲说出就是他当时诊治的昏迷大男孩时,戚教授也抑制不住地惊讶和喜悦,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一个活脱脱的阳光男孩又重新回到社会,回到了大学。当戚晓昆讲完这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后,记者又一次看到了他脸上那种油然而生的喜悦。

戚晓昆谈从医30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应具备耐心、认真、虚心、执著的态度,仁慈宽容、关爱体贴、果断机智的素质,还应具备能甘于寂寞、不畏困难、任劳任怨的特殊素质。”

科学家:重视神经疑难疾病

戚晓昆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勤奋好学,一有空余时间就看书,喜欢研读临床神经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特别对于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方面的书籍感兴趣。期间,戚晓昆借助医学英文词典翻阅了大量国外神经科期刊及医学典籍,戚晓昆自行设计并开展神经免疫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之后,他继续深入课题的研究,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院神经内科在戚晓昆的带领下,于年成立了“神经系统疑难病会诊中心”,年更名为“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联合会诊中心”,将神经病学、神经影像、神经病理学等多个学科联合在一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显著提高了会诊效率,为国内首创。国内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患者,部分国外疑难病患者(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纷纷慕名前来求诊。近年来,该中心在国内首次活检诊断了Whipple病、糖原累积病Ⅳ型、戊二酸尿症Ⅰ型等多种罕见病,并且多次使疑难危重昏迷的患者起死回生。近5年,会诊神经系统相关的各类疑难杂症人次,其中纠正诊断多例,居国内神经科领域领先水平。

戚晓昆不仅勇于开拓和实践,也善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至今共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2部。《炎性脱髓鞘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他参与主编的《疑难神经病例》《神经科少见病例》《神经系统少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他还牵头起草了国内外首个《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诊治指南》,将在线发表在年8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

教育家:天道酬勤练真功

戚晓昆在导师朱克教授严格的要求下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判断力,而导师的人格魅力与学术修为更是深深影响着他的从医思想和人生态度。博士毕业后的戚晓昆仍然坚持不断地学习,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现代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基础,而且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神经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开展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脱髓鞘病等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及神经影像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二者相结合,成功诊断并治愈了许多神经系统疑难病患者。凭借扎实的临床知识,戚晓昆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在越来越多的医师依赖高精尖仪器检查的今天,无论是在门诊,还是查房,戚晓昆都是听诊器、叩诊锤从不离手。他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就像教科书一样规范。现在的神经科疾病诊断越来越重视影像学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戚晓昆说道:“临床很多传统的检查方法是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所不能替代的,别小瞧听诊器和叩诊锤,对医生来讲,这是最实际和最基本的武器。”他个人认为,依靠这些最基本的检查工具,结合临床、病史和查体有时候就能帮助医生确定诊断。用传统的查体手段一方面可以验证新技术、新设备的诊断效果,另一方可以弥补新技术的不足。有些肌萎缩无力患者影像学检查不出,而用叩诊锤就可以定性,如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渐冻人),若用叩诊锤敲出三角肌反射、胸锁乳头肌反射高,就基本能确定可以排除运动神经元病。”

戚晓昆重视言传身教,对于科室同事而言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建议:“刚到临床工作的年轻医师,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不要先看影像报告和化验单,应先问患者的病史,进行查体,接着自己做出判断,然后再看化验单,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神经科诊疗思维和逻辑思维。”

戚晓昆在为学生解疑答惑

管理者:传承跨越务实关爱

医院神经内科创建于年。年,33岁的戚晓昆被任命为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以副代正”;36岁时被任命为科主任。戚晓昆任职时,医院医院中较为靠后,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科室建设稳步发展。年以来,科室以“传承、跨越、务实、关爱”为科训,注重创新,锐意进取,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5年,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医疗工作、为军服务、教学、科研及基础条件等方面迅猛发展,医教研成绩突出,军内外影响显著,现已成为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市及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戚晓昆担任主任的20年,科室的发展理念很明确,实施“目标制”,制定了4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打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医院的水平;第三个五年计划,达到军队的领先水平;第四个五年计划,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上,戚晓昆注重科室全面发展,每位医生都应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展特色领域,在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多系统萎缩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戚晓昆说:“制定了目标,就要付诸行动,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只有敢拼才能发展,我们下一步的五年计划是多与国际接轨”。今年9月在日本即将召开的第23届世界神经病学大会上,戚教授带领的团队有3篇文章被选为大会发言。

年科室荣获海军后勤保障部先进科室荣誉称号时合影留念

小结

面对多种身份,他平时是怎么平衡的呢?戚晓昆在工作中有个小习惯,即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写在小纸条上,做一个工作的安排和规划,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每天尽可能地全部完成,所以他晚上经常加班。此外,他还要兼顾家庭的一些事情。最后戚晓昆谈道:“当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无法自己支配时间,平时还有带教、远程视频会诊等工作,有很多事情就要提前安排好,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刻时间。”具有多种身份的戚晓昆,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为兵为民为患者,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一名军医的本色。

个人简介

戚晓昆,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华北地区神经疑难病会诊中心主任;解放军医学科委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全军及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组长;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疾病杂志》《国际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及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担任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及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多项北京市及军队课题,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3部。以第一作者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医疗成果三等奖7项。

大家都在看

赵钢教授:如何管理好一个近人的科室?

吴晓牧:如何打造省内第一、全国知名的科室?——医院神经内科十年跨越式发展之路

从医路上矢志不渝执着奉献无怨无悔——医院神经内科张兆辉教授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记陈康宁教授领导下的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年发展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创刊于年,为中华医学会机关报。本报以“传播医学信息,引领临床实践”为办刊宗旨,积极打造“中国医学学术发布首选平台”。

欢迎订阅信息导报

邮发代号:2-;

订阅单价:半月刊,4.8元/期,.2元/年。

-

投稿邮箱:cma_cmn

.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bense.net/hxnk/21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