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0月28日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二节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上)
一、感冒(★★☆)(一)概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特征者,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教材与指南一致
表3-2
感冒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风热感冒
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银翘散加减#5#
银翘解毒丸(片)、感冒退热颗粒、桑菊感冒片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加减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表现,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清瘟解毒丸加减
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体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参苏饮加减
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三)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除体虚感冒可用补虚解表的中成药外,应忌服滋补类中药,并忌烟、酒及油腻难消化食物,以免延误治疗。
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调理防治方药。
二、咳嗽(★★☆)(一)概述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表3-3
咳嗽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风寒犯肺
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头痛,口不渴,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杏苏散加减
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苏止咳糖浆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口渴,身热,恶风,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蛇胆川贝枇杷膏、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燥邪犯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痰中带血丝,鼻唇干燥,咽喉干痛,舌红干而少津,脉细数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
痰热壅肺
咳嗽,气息粗促,痰多稠黄,面赤身热,口干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加减
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
肺肾阴虚
干咳,痰少黏白,痰中带血丝,午后咳甚,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加减
养阴清肺丸、参贝北瓜膏
三、喘证(★★☆)(一)概述
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的病证。西医学中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A)、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表3-4
喘证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风寒闭肺
喘息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
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枇杷膏、清肺抑火丸
肾不纳气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尿后余沥,形瘦神惫,汗出肢冷,面唇青紫,跗肿,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加减
蛤蚧定喘丸、固本止咳片
(三)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患喘证者宜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当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四、胸痹(★☆☆)(一)概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其他如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炎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以上述表现为主的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表3-5
胸痹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气虚血瘀
胸痛隐隐,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舌胖有齿痕,色淡暗,苔薄白,脉弱而涩,或结、代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加减
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气滞血瘀
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
行气活血
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痰瘀痹阻
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纳呆,痰多,舌色暗,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或有结、代
豁痰化瘀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
丹蒌片
寒凝心脉
胸痛彻背,骤冷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手足不温,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
气阴两虚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亦甚,伴倦怠乏力,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加减
益心舒胶囊,生脉胶囊
心肾阳虚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肢肿,气短汗出,唇甲淡暗,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温补心肾
附子汤合右归饮加减
芪苈胶囊,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三)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1.胸痹常呈发作性胸痛,在胸痛发作时,可临时服用含冰片类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以及通心络等,以帮助迅速缓解症状。
2.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通心络因含冰片可引起胃脘不适,有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炎的患者慎用,更不宜久用。治疗胸痹的中成药大都有活血祛瘀及芳香温通类药味,对妊娠有影响,故孕妇禁服。
五、不寐(★☆☆)(一)概述
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病情轻重不一,或为入睡困难,或为易醒不酣,或为寐短早醒,或为寐梦纷扰,甚者彻夜难眠。西医学的神经症,以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贫血、肝病等疾病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表3-6
不寐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心火炽盛
不寐,心烦,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或细数
清心泻火
导赤散加减
朱砂安神丸;兼心肝火旺者,泻肝安神丸
肝气郁结
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平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嗳气时作,胸闷喜太息,舌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
柴胡疏肝散加减
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阴血亏虚
不寐,健忘,心悸怔忡,虚烦不安,甚则盗汗、梦遗等,舌偏淡,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滋阴养血
天王补心丹加减
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
心脾两虚
不寐,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健脾养心
归脾汤加减
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六、胃痛(★☆☆)(一)概述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西医学中的胃及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与本篇内容联系互参。
(二)辨证论治
表3-7
胃痛的辨证论治
证型
症状表现
治法
代表方
常用中成药
寒凝气滞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良附丸或良附汤加减
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香砂养胃丸
饮食停滞
胃痛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导滞和胃
保和丸加减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嗳气后痛舒,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食欲不振,嘈杂吞酸,舌红,苔薄白,脉弦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疏肝丸、舒肝和胃口服液、沉香舒气丸、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香砂养胃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三)用药注意和健康指导
“忌刚用柔”:理气和胃止痛为胃痛治疗大法,但久用辛香理气之剂易耗阴伤气,尤其有肝胃郁热合胃阴不足者,宜“忌刚用柔”,理气之品宜选香橼、佛手、绿萼梅等辛平之品。
阿虎医学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