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11月14日
第7章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下)
二、外治法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1)膏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如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为肿疡、溃疡的通用方。阳和解凝膏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咬头膏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切开排脓者。
(2)油膏: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如肿疡期,金黄膏、玉露膏适用于疮疡阳证。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适用于阴证。溃疡期可选用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红油膏适用于一切溃疡;生肌白玉膏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以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疯油膏适用于银屑病、慢性湿疮、皲裂等;青黛散油膏适用于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焮红痒痛、渗液不多之症,亦可用于痄腮以及对各种油膏过敏者;消痔膏、黄连膏适用于内痔脱出、赘皮外痔、血栓外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1)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2)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膏;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膏。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阳证多用菊花汁、金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菜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3)注意点: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凝滞不化。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1)消散药: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适用于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适用于一切阴证。
(2)提脓祛腐药: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3)腐蚀药与平胬药: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如白降丹,适用于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者;枯痔散一般用于痔;三品一条枪可蚀去内痔,攻溃瘰疬;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4)祛腐生肌药:适应用于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如回阳玉龙散用于溃疡属阴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用于溃疡阳证;黄芪六一散、回阳生肌散用于溃疡虚证,脓水清稀,久不收口。
(5)生肌收口药:凡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均可使用。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6)止血药: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如桃花散适用于溃疡出血;如圣金刀散,适用于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对于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使用。其他如三七粉,调成糊状涂敷患部,也有止血作用。
(7)清热收涩药: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青黛散用于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用于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之时,可直接干扑于皮损处,或先涂上一层油剂后再扑三石散,外加包扎。
(8)酊剂: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等。如红灵酒用于冻疮、脱疽未溃之时;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适用于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等;白屑风酊适用于面游风。
(9)洗剂: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粉刺等。如三黄洗剂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颠倒散洗剂用于酒渣鼻、粉刺。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1)适应证: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2)具体运用
①选择有利时机: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②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做放射状切开。
③切开原则: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
④操作方法: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刀锋向外,拇示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3处,这样能使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示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1)砭镰法
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下肢丹毒、红丝疔、疖疮痈肿初起、外伤瘀血肿痛、痔肿痛等(,年)。
用法:治疗时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刀锋,直刺患处或特选部位的皮肤、黏膜,令微微出血。刺毕,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年)。
(2)挑治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瘙痒、颈部多发性疖肿等。
用法:常用的方法有选点挑治,区域挑治和截根疗法3种。①选点挑治:适用于颈部多发性疖肿。②区域挑治:适用于内痔出血、肛裂、脱肛、肛门瘙痒等。③截根疗法:取大椎下四横指处,在此处上下左右1cm范围内寻找反应点或敏感点。体弱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防止虚脱。
(3)挂线法
适应证: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年)。
用法: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入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退回管道,从甲孔抽出。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
(4)结扎法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或“回”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1)引流法
①药线引流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年);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
外粘药物法,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黏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
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黏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②导管引流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
注意点: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③扩创引流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
用法:在消毒局部麻醉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
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2)垫棉法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年)。
用法: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加压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满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至于腋部、腘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形成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使用垫棉法。
注意点:①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可应用,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②所用棉垫必须比脓腔或窦道稍大。③用于粘合皮肉,一般5~7天更换一次,用于袋脓,可2~3天更换一次。④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时,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手术。⑤应用本法期间,若出现发热,局部疼痛加重者,则应立即终止使用,采取相应的措施。
(3)药筒拔法
适应证:适用于有头疽坚硬散漫不收,脓毒不得外出;或脓疡已溃,疮口狭小,脓稠难出,有袋脓者;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蔓延,毒水不出者;或反复发作的流火等。
用法:将药水锅放在病床前,取筒倒去药水,乘热急对疮口合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刻药筒已凉(5~10分钟),拔去杉木塞,其筒自落。
注意点:必须验其筒内拔出的脓血,若红黄稠厚者预后较好;纯是败浆稀水,气秽黑绿者预后较差。此外,操作时须避开大血管,以免出血不止。
(4)针灸法
适应证: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用法: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离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做艾炷置皮肤施灸;一种是隔灸。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之证;附子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
注意点: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入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
(5)熏法
适应证:肿疡、溃疡均可应用。
用法:神灯照法适用于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溃,不腐者即腐;桑柴火烘法适用于疮疡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之症;烟熏法适用于干燥而无渗液的各种顽固性皮肤病。
注意点: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肤灼伤。室内烟雾弥漫时,要适当流通空气。
(6)熨法
适应证:适用于风寒湿痰凝滞筋骨肌肉等证,以及乳痈的初起或回乳。
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青盐适量,炒热布包熨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治腰肌劳损;又如取皮硝80g,置布袋中,覆于乳房部,再把热水袋置于布袋上待其溶化吸收,适用于乳痈初起或哺乳期的回乳。
注意点:同熏法,一般阳证肿疡慎用。
(7)溻渍法(年)
适应证:阳证疮疡初起,溃后;半阴半阳证及阴证疮疡;美容、保健等。
用法:常用方法有溻法和浸渍法。溻法:①冷溻。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溃后脓水较多者。②热溻。适用于脓液较少的阳证溃疡,半阴半阳证和阴证疮疡。③罨敷。在冷或热溻的同时,外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包扎,可减缓药液挥发,延长药效。浸渍法:包括淋洗、冲洗、浸泡等。①淋洗。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发生在躯干部者。②冲洗。适用于腔隙间感染,如窦道、瘘管等。③浸泡。适用于疮疡生于手、足部及会阴部患者,亦可用于皮肤病全身性沐浴,以及药浴美容、浸足保健防病等。
注意点:用溻法时,药液应新鲜,溻敷范围应稍大于疮面。热溻、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淋洗、冲洗时,用过的药液不可再用。局部浸泡一般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全身药浴可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冬季应保暖,夏季宜避风凉。
(8)冷冻疗法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核、痣、早期皮肤癌等。
用法:目前最常用的致冷剂为液氮。①棉签法:适用于小的浅表病变。②喷射冷冻法:可用于浅表而面积稍大,表面不平的病变。③冷冻头接触法:亦称封式治疗。适用于部位较深的病变。④冷冻刀接触法:适合于多种病变的治疗。
注意点:冷冻疗法使用后,有疼痛、水肿、水疱、出血或瘾疹发生,应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处理。亦有患者可能出现色素脱失或色素沉着,一般需经数月可自行消退。
(9)激光疗法
适应证:二氧化碳激光适用于瘤、赘疣、痔核、痣、部分皮肤良、恶性疾病等。氦氖激光适用于疮疡初起及僵块、溃疡久不愈合、皮肤瘙痒症、蛇串疮后遗症、油风等。
用法:分弱激光治疗和中、强功率激光治疗。再根据病情采用清扫法、切割法或凝固照射等。①清扫法:一般用于没有突出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痣等。从表层开始,逐层向深部扫描照射,将病变烧灼干净,见到健康组织为止。②切割法:用于突出皮肤表层的病变,如赘疣、痔核、瘤等。切割时,将镊子夹住并提起病变部位,切割之。然后适当调低功率清除残余病变组织。③凝固照射:以中功率激光照射病变组织,可使其变白、凝固、变性,从而破坏病变组织。
注意点:创面浅而小的患者,治疗后没有明显渗出及红肿反应,可以不需处理,但要保持创面干净。创面较大,超过1cm,或创面有渗液者,应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并酌情用散焦二氧化碳激光或氦氖激光照射,可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
试题精选1.下列各项中不属清热法适应证的是
A.热毒内传之走黄内陷
B.药物性皮炎皮损色红灼热
C.流痰初起,骨骼隐痛,漫肿不显者
D.流痰后期,阴虚火旺,虚热不退者
E.局部红、肿、热、痛
2.益气托毒法的常用方剂是
A.透脓散
B.仙方活命饮
C.黄连解毒汤
D.托里消毒散
E.清肝解郁汤
答案:1.C2.D
重点提示本单元需要掌握外科疾病常用治法,特别是各种治法的适应证、用法、注意点等,注意区别运用各种治法。
阿虎医学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